進城之後,在黃宗羲的建議下,黃宗羲和王夫之找了一間酒樓,要個一個雅座單間,對酌飲酒
喝了幾杯之後,黃宗羲才神色凝重的對王夫之道:“而農,我想商軍門不過只是一省巡撫,又無朝廷法令許可,還建立軍校,雖然是為了培養人材,但終不妥當,不用說公然開辦兵工廠,建造火器軍需,我看以是有越職專權之嫌,你即為商軍門的左右臂膀,還是要勸告一二為好”
王夫之卻若無其事,搖了搖頭,道:“太沖兄,凡做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何況現在正是亂世,只可事急從權,又豈能凡事循規蹈矩我們商家軍過去所以戰無不勝,全仗有火器犀利,士兵訓練有素,若不如此,我們商家軍又何以抵抗滿清嗎?雖有越職專權之嫌,這次我們商家軍在山東為朝廷守住青州、萊州、登州三府之地,亦足可相抵,難到太沖兄以為,尊規守矩要比擊敗滿清為重要嗎?”
黃宗羲呆了半響,也只好道:“訓練士卒,培育人材,尚有可說,但商軍門若是需要火器,大可向朝廷索要,又何必硬要自己建一座兵工廠呢?何況這座兵工廠的規模,不用我說,而農也該看得出來,也未免太大了一點,只為守衛山東一地,有必要弄得如此規模嗎?終非為人臣者應做的”
王夫之也嘆了一口氣,道:“太沖兄,你是在南京任職的人,也應該看得出來,如今的南京朝廷是個什麼樣,別說是像朝廷請賜火器,恐怕就連撥調些軍器錢糧,也做不到但此番在山東大勝清軍,未費朝廷一兵一卒,一錢一糧,試問除了我們商家軍之外,還有誰能夠做的到若是曰後滿清軍隊大舉南下,能夠抵禦清軍者,除了我們商家軍之外,又其誰者?又何苦為了一座兵工廠,而糾纏不清呢?”
黃宗羲張了張嘴,終於還是沒能說出一句話來
王夫之又道:“太沖兄,你心裡想的什麼我知道,越職專權之事,並非商軍門一人的行為,湖廣左良玉、江北四鎮,那一個又不是如此,太沖兄為何獨怪商軍門一人何況商軍門自成名至今,累有大功於朝廷,而並無有失臣體的舉動,如今不過是為了抵抗北虜,而事急從權,又豈可無端精忌何況……”王夫之頓了一頓,也正色道:“何況大明的江山社稷興亡,在於朝廷的徳行,正是因為朝廷失徳,才致使天下大亂,太沖兄既在南京為官,當勸朝廷勤修徳行,皇上克己復禮,大明始有興之望,而非是猜忌提防大臣,此仍是捨本取末,自毀長城之舉也”
黃宗羲呆了半響,搖了搖頭,又苦笑了一聲,到底還是說不出一句話來其實黃宗羲心裡也十分淸楚,整個南京朝廷,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而皇帝朱由崧,甚至連劉阿斗都不如,至少劉禪還知道把朝政大權全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等諸葛亮死了以後,才開始信寵黃浩這樣的奸邪之輩當然在黃宗羲的心裡,諸葛亮就是指的東林黨,而黃浩的角色,自然是由馬士英來扮演了而至於朱由崧為什麼要信任黃浩而不信任諸葛亮的原因,卻被黃宗羲直接無視掉了
其實王夫之也是十分精明的人,他投靠商毅也有一年的時間了,自然也能看得見,商毅的一些做法確實並不符合為臣之道,而且商毅對南京朝廷,也只是表面恭順而己,實際是我行我素,完全就是割據一方的做派但王夫之心裡也清楚,這要怪也只能怪南京朝廷太不整作,太不爭氣了要想指望在南京朝廷的領導下抵抗清軍,那是痴人說夢,還不如讓商毅一個人甩開南京朝廷獨幹,說不定還有幾分把握
王夫之的思想雖然也維護明朝的正統地位,但他畢竟和黃宗羲的正統東林出身不一樣,只有一個舉人的功名,在投靠商毅之前,跟本就是一個平頭百姓,因此在思維方式也和黃宗羲首先站到朝廷的立場去想不一樣凡事先考慮大局,而不是朝廷的感覺和忌諱
何況商毅做事情雖然亳無顧忌朝廷,但在大面上對南京朝廷還是十分恭順的,只要不是像上一次王維如那樣來和他爭奪浙江的權利,商毅對待南京來的詔書、聖旨什麼的,還是完全按照禮儀來辦,比起左良玉或是江北四鎮那樣飛揚拔扈,己經算是好了許多,因此也讓王夫之為自己的決定找到了一些理由而商家軍在山東取得的勝利,也堅定了王夫之的想法讓商毅當一個割據的藩鎮,也總要比徹底亡國好
另外在王夫之的潛意識裡,只要不是讓滿清佔領天下,就算是明朝的滅亡,也並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只不過和歷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換代的鼎革一樣罷了說白了就明朝滅了只是亡國,而讓滿清在原坐穩了江山,那就是滅漢人的天下了
黃宗羲不是不明白王夫之的意思,他現也確實無法來用私造軍器的罪名來指責商毅,相反商家軍也確實是整個南方唯一一支有能力和清軍作戰的軍隊,而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商家軍其實和東林還是同一條戰線但不知怎麼,黃宗羲總覺得心裡沉甸甸的,怎麼也放不下來
第二天黃宗羲就向商毅告辭,回到了南京雖然在朝堂上,黃宗羲並未說什麼,只到在晚上和吳甡、錢謙益私下交談時,才全盤托出
但吳甡、錢謙益對此都沒有說什麼,因為兩人心裡都明白,東林現在還能在南京朝廷佔有一席之地,有一大部份原因就是因為靠商毅的軍事力量在背後支撐著如果沒有商毅,馬士英早就把東林全都整走了
――――――――分割線―――――――――分割線――――――――
南京城外,秦淮河畔,醉杏樓玄皇教的一干主要人員聚集一堂,正在商議大事
就在馬士英宣告擁立朱由崧為帝之後,南京朝廷分成了東林黨、馬黨兩派,互不相讓,而玄皇教主馬上就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兩黨現在都需要幫手,自己正好可以藉機正式走到前臺來因此也以隱士的身份,和兩派接融
不過玄皇教首先找的,還是東林黨,畢竟東林黨的名聲要比馬士英要好得多隻可惜東林黨的臭脾氣一點也沒變,對玄皇教根本不鳥一眼,因此玄皇教只好又去找馬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