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從文官的行列轉出一人,身材削瘦,約五十左右歲年紀,此人就是洪承疇,是在兩年前的松山大戰中被清軍俘虜。在被俘之初,洪承疇被清軍解往盛京,參見皇太極時,淸兵令其行跪拜之禮,但洪承疇十分硬氣,不僅不跪,反言:“吾天朝大臣,豈拜小邦王子乎?”但在皇太極的反覆勸召之下,洪承疇最終還是投降了淸朝,當然在野史中也有說是皇太極的寵妃莊妃以**降的。
聽到了皇太極的詢問,洪承疇躬身道:“回稟皇上,臣在南朝之時,從未聽說過有商毅其人。不過傳說此人為商輅的子孫,臣以為也不可信,商輅諡號為‘文毅’,若是商輅的子孫,又豈能以‘毅’為名。還請皇上明察。”
皇太極到是熟知漢族的文化,因此點了點頭,道:“卿言之有理,如此看來,這商毅真的是一個山野奇材,南朝果然多奇人異士。”隨後,他又哈哈大笑起來,道:“這商毅或許是可以成為我大清的勁敵之將,可惜只耍有南朝的朱由檢和那一干無用的大臣在,就算是有一個商毅又有何用。範卿,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內有什麼?外有什麼?”
範卿就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漢族大臣範文臣,立刻道:“回稟皇上,是‘自古未有權臣在朝內,而武將能夠立功於外者’。”
皇太極點點頭,笑道:“對,就是這一句話。因此商毅只能算是生不逢時,我看他也最多也不過就是第二個袁祟煥罷了。”
十餘位大臣聽了,趕忙齊聲恭賀道:“皇上英明。”
皇太極又呵呵笑道:“不過在未來我大淸或許還可能有機會與這個商毅對陣於彊場之上,因此也不可對此人掉以輕心。應該儘量將他的底細摸清楚,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好在南朝以派他南下平定流寇之亂,看看他到底還有什麼手段。傳朕之命,讓我們潛入南朝的細作對商毅要嚴密調查,不得放過一點漏洞。然後看這商毅有何嗜好,或貪財、或好色,均可投其所好,若能招降我大淸,自然再好也不過。若是難以招降,則或用間,或行刺,早日將其除掉,以除我大清之患。”
范文程又道:“皇上,我大淸此次攻明,雖小有損傷,但卻所獲極多,使南人喪膽,雖出了一個商毅,亦不過是螳臂當車,無力迴天。如今南朝氣數以盡,流寇四起,內亂不斷,國力衰弱之極,而我大淸兵精糧足,國勢正旺,不若揮師西進,破山海,佔京樴,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皇上當可為大清開基立業,創下高皇帝所沒有的不世之功,成就漢唐偉業。”
范文程的話確實讓其他幾位滿漢大臣都有些心動,自從松山大戰之後,明朝基本以經沒有和淸軍對抗的軍事實力了,雖然山海關易守難攻,但清軍完全可以繞道進攻,對山海關形成夾擊之勢,也不難一舉而破。現在雖然出了一個商毅,但也改變不了雙方根本的實力對比。如果真的能夠一舉攻破北京,說不定真有統一天下的希望,就算一時還不和掃平江南之地,也可以達到當年金國的水平,和明朝分南北朝對持。
皇太極聽了之後,沉吟了片刻,搖了搖頭,才道:“南朝雖說氣數將盡,但還尚未到時機,南朝地域廣闊,為我大清十倍,人口眾多,為我滿人百倍,如蒙天佑,我大清能一舉克取燕京,然其民人百姓應作何安置?是如我大淸一般再設旗安置,還是如南朝慣例安置?攻取北京之後,向南尚有萬里之地,是繼續出兵攻之,還是暫緩,或與南朝分南北持之,又當以何為界?凡此種種,都尚未有定議,豈可輕舉大軍。”
眾臣聽了,也都知道皇太極現在還無意向明朝發動全面進攻,因此也都不敢再把這個話題繼續說下去。
實際上在松山之戰以後,就有大臣勸皇太極立刻出兵攻佔北京,當時也被皇太極拒絕了。其實在皇太極心裡並不是不想全面進攻明朝,為大清開基立業,統一天下。成為像唐太宗、宋太祖,甚致是元世祖、明太祖那樣付一代開國雄主,對皇太極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而且皇太極心裡也清楚,現在的明朝,在軍事力量上以無法與大清相抗衡,區區一座山海關是不可能阻擋得了八旗精銳的鐵騎。就算現在明朝出了一個商毅,此人或許是將材,但現在還羽翼未豐,危脅在以後而不是現在。因此如果大清全面出軍,完全有可能在半年之內攻佔北京,一年之內,全面攻佔河北、山西之地。屆時再相機而動,或繼續南下,或與明朝南北對持。
只是這樣一來,大清必是全面出兵,必須又要倚重阿濟格、多爾滾、多鐸這三兄弟,這麼一來,他們必然都會有機會執掌重軍,趁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將來尾大難掉,可就不好辦了。因此必須先削減一下二白旗的實力,使之無法與自己相抗衡的時候,才是正式開始出兵南征,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