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鼎告訴商毅,還有十二支火銃正在最後的組裝中,估計二三天就能出來,同時鐵工匠裡一共製造了十二臺鑽床,毎臺鑽床由十五名婦責任,一次三人推動,曰夜不停的加工趕製管銃,鑽制一跟銃管的時間只要六到七天,加上後期組裝調校,一支火銃所需的時間在十天以內,而且一次可以製出十二支來。
商毅知道,以目前穆陵關的製造水平,能夠達到這一步以經是非常難得了,不可能要求再高了。不過商毅還是再度向孫和鼎提出,雖然是搶工,但也不能降低質量標準,否則寧可慢一點。
―――――――――分割線―――――――――分割線―――――――――
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但很快麻煩就又來了,仍然還是商毅最頭庝的難民問題。
原來清軍在穆陵關下慘敗之後,退回到了沂水縣。儘管倫泰不想聲張,但出城的時候是四千多人,而回來的時候卻只剩下了兩千多人,而且一個個都垂頭喪氣,其中還有不少傷號。任誰也看得出來,清軍是打了一個大敗仗。
很快淸軍在穆陵關下,被商毅商千總帶領的人馬打了一個大敗仗的訊息,就在沂水縣周圍附近傳揚開了。現在商毅的名字,在沂水縣,仍致周圍的其他幾個縣,都是赫赫有名的,而百姓們都深恨清軍,好不容易有了這麼一個能打敗清軍的官員,也覺得十分解氣,因此還被一些人添油加醋,把穆陵軍怎樣打敗清軍的過程說得繪聲繪色。
於是有一些還沒有遭到清軍洗劫的村子也都開始向穆陵關方向逃竄,訖求避護。因此在穆陵關下,難民也越聚越多。沒幾天的功夫,就又聚隴了一千多人,都在穆陵關外住下。無論商毅怎樣派人勸說,就是不願意離去。
但現在穆陵關裡確實是再也容不下新的居民,就算能夠擠得下人,但糧食也難以維持,因此商毅和關裡的眾將只能狠下心腸,拒不開門,同時連施粥也不施。但就是這樣,百姓們仍然不願走,硬是賴在關外。商毅對此也沒有辦法,只好由他們去了。
就在這時,忽然有人來報,登萊巡撫曾化龍遣派自己的兩名屬官,肖文軍和韓志來到穆陵關,巡察防範清軍的情況。
原來這兩次勝利的訊息,商毅都寫成了捷報,讓人送到了登州,告知給了曾化龍。
曾化龍收到商毅的第一份告捷:斬首九級,生擒三人。也十分高興,覺得自己到是沒有看錯人,這個啇毅確實是一個可造就之材,同時也立刻把這份報捷傳到北京的大明朝廷。
但只過了三天,曾化龍就收到商毅的第二份報捷:斬首八百八十五級,計有一名牛錄額真,四名領催,白甲兵二十三名,馬兵六十五名,戰兵七十六名。三十七名俘虜,分別為白甲兵一名,馬兵五名,戰兵十名、輔兵十四名、雜役八名、包衣九名。
曾化龍簡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這份捷報是真的,那麼這樣的大捷,朝廷以經二十年沒有過了。而商毅又是曾化龍一手提拔起來的,這樣一來,曾化龍跟著也會有不少榮光。
但就是當年袁崇煥取得的錦寧大捷,上報給朝廷的告捷也不過是斬首五百餘級。因此也不由得不讓曾化龍產生懷疑,這會是真的嗎?一個小小的穆陵關才多少人馬,商毅竟然就能夠取得這樣的大捷?會不會是殺良冒功呢?這種做法在明軍之中,也是相當普遍的。
但曾化龍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像,因為按他和商毅接觸來看,商毅並不是那種人。而且商毅的第一份功勞也不算小了,沒有必要再弄出這麼一份假報捷來。而且捷報寫得十分詳細,連殺了那些身份清兵,都寫得十分淸楚,如果是假報,就不該寫這麼清楚,因為很容易核實清楚。特別是還有三十七名俘虜,如果說死人還可以假冒,那麼活人肯定是假冒不了的,一問就可以問出來。
但如杲這是真的,曾化龍怎麼也不能相信,因此曾化龍思來想去,終於決定,派自己的兩個親信,肖文軍和韓志到穆陵關來,親眼看一看,審一審俘虜,不就一目瞭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