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龍嘯大明> 第一一一章 守關之戰(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一一章 守關之戰(一) (1 / 2)

商毅從城牆上看下去,只見在三百多米開外,清軍己列好了陣式,當中一杆白色外鑲紅邊大素旗,但素旗繡的是一隻飛虎,而非巨蟒,因此才以認定,領軍是甲喇額真,非不是親王貝勒。而城外的清兵旗號盔甲皆是白色外鑲紅邊,也可以知道,這是八旗兵鑲白旗的軍隊。

這是在取得了與清軍第一戰的勝利之後的第三天,清軍的大軍終於攻到了穆陵關下,對穆陵關的第一次進攻,將要展開。

第一戰抓到的三名俘虜之後,商毅立刻對他們展開了的審問,儘管這三名俘虜都是滿人,但這個時代,滿人多半都會說漢語,而且穆陵軍中的周琦和吳漢生也是會說滿語,因此審問的語言到不是障礙。當然在一開始審問的時候,這三名俘虜自然不會老實,底觸情緒十分嚴重,又叫又鬧,但在飽償了好一陣皮鞭棍棒的暴打之後,一個個也都綿軟了下來,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說了出來。

結果還被商毅小小的鄙視了一把,原來以為這幾個傢伙還能抗一段時間,商毅還特意準備了幾套後世的逼審方法,辣椒水,老虎凳都準備上了,那知道他們一下就服了軟,結果都沒有用上。早知道這麼挺不住刑,早就該認了,又何必搞得現在這樣遍體鱗傷呢?不是犯踐嗎?

根據三個俘虜的交侍,這一次進攻沂水縣的清軍兵力是一個鑲白旗甲喇,另有四個蒙古八旗牛錄和六個漢八旗牛錄。總兵力約為五千人左右。

商毅知道,清朝的八旗制度和過去女真族的謀克猛安制度,蒙古的千戶制度一樣,其實就是為了遊牧漁獵民族打破以血統、氐族的基礎,實行的一種以軍民混編,耕戰一體的簡單編制。即是軍事組織、同時也是行政和生產組織。

八旗制度按規定以三百戶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毎戶都出一個壯丁為兵,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其中取得馬兵、戰兵、守兵資格的,也可以稱為披甲兵。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徵,軍械糧草自備;而五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甲喇是清軍的一個基本作戰單位,行則一路,止則一處,戰則攻一處。而以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固山既為各旗的旗主了。

從理論上來說一旗的標準應該是二十五個牛錄,但實際上每旗的牛錄都大大超出了這個標準。而且因為經常調整,各旗的牛錄也不一樣,最多的一旗可以超過五十個牛錄,最少的還不到三十。

而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建制、旗號也與滿八旗一相同。

在淸軍正式入關之前滿洲八旗共三百零九個牛錄;蒙古八旗為一百一十七個牛錄;漢軍八旗為一百五十七個牛錄。

雖然從理論上說每次征戰,一個牛錄應該出動三百丁,但在實際中,一般只出動一百幾十人,披甲兵只有幾十人,不過毎個牛錄旗丁都會帶有跟役、包衣,少則二三人,多則七八人,基本都是被淸軍歷次入關掠劫抓回的明朝百姓。而一個牛錄額真或甲喇額真所帶的跟役、包衣更多,會達剄幾十人甚致百餘人,也成為他們的親兵衛隊。

這些跟役、包衣在軍中都會做統一的安排,除了照顧主人之外,一般都負責打雜工作。但在作戰時也會派上戰場,充當炮灰用。他們裝配也比較簡單,有的會有簡易的盔甲,有的乾脆就沒甲,當然也有主人會為自己喜歡的跟役、包衣配備一些精良的盔甲武器,甚致是馬匹。反正一切就看主人願意,給他們裝配什麼就用什麼。

這支清軍當中,領軍的一個鑲白旗甲喇,甲嗽額真叫倫泰,共計有披甲兵三百多人,鋪兵四百多人,其中有白甲兵四十七人。跟役包衣一千八百餘人。四個蒙古八旗牛錄有兵五百餘人,跟役一千餘人。六個漢八旗牛錄有兵八百餘人,跟役七百餘人。共計兵力為五千四百餘。

那一戰之後,剩佘的兩名守兵逃回了沂水縣,將戰況報告給了倫泰。得知這個前哨隊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倫泰也勃然大怒,當場下令,將這兩名守兵斬首示眾,然後留下二個蒙古牛錄守衛沂水縣,自己親自率領著剩下的滿蒙漢軍十三個牛錄,四千六百多人馬,殺向穆陵關而來。就在關前列開了陣式。

清兵大軍的陣式是以鑲白旗甲喇為中心,五個牛錄分為前後左右中,列成五個小陣,又合成一個大陣,統一都是戰兵在前,跟役在後。六個漢八旗牛錄分列左右,兩個蒙古牛錄殿後。

商毅在城頭上也看得十分清楚,淸軍一個個到也是衣甲精良,旗幟鮮明,陣容整肅。一看就知是久經戰陣,比自己所見過的其他明軍要強得多。在另一時空的一年多時間以後,他們將統治這片土地近三百年之久,也不無道理。而自己能否改變這段歷史呢?

倫泰也在仔細的觀察穆陵關,只見這座關城並不大,單邊的城牆也不過兩百步左右,城牆也只有三丈多高,不過位於交通要口,只有一面可攻,到是有些麻煩,另外在城外還挖了幾道溝壕,但又不深,不知是什麼用意。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