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就像一排又一排插在海上的黑箸,每一根大小和塊頭都差不多,只有高低錯亂之分。放眼望去,堅巖成壁、森嚴林立,充滿了既凌亂又整齊的矛盾美感。
船伕介紹道:“這是天神之篦,是天神力量的無盡體現。”
燕三郎點了點頭:“很形象。”他這麼一說,這片古怪的石灘還真像是被篦子或釘耙給刨過的模樣。
千歲“咭”地一聲笑,湊在他耳邊道:“這不是天神的力量,這是火山噴發的力量。”她和燕三郎都經過赤弩峰,在那裡就見到過這種型別的岩石,因此知道這是火山噴發後留下的巖態之一。
不過細看這些黑色的石柱,顏色也從原來的黝黑變成了青白花幾色,那是經年累月有海洋生物附著過的痕跡。可見火山噴發已經是久遠的往事。
離村邊最近、最大的石柱,被雕出了古怪的紋路,並且中間鑿空,放入火盆。
這個造型,實在有些眼熟,並且石柱前還擺著一道長案,上面供奉著果菜。千歲指了指它:“這是什麼?”
“哎呀,不能抬手去指,太不恭敬!”船伕趕緊糾正她,“這是神柱,上面繪造了天神的豐功!”
燕三郎湊近了細看,上面的符號像文字也像圖畫,形象與抽象並舉,但整體上的確可以用幅、幀來劃區,可見它們帶有敘事功能。
顯然千歲也沒看懂:“上面說了什麼?”
與此同時,燕三郎也問了一句:“你識字?”
“不識。但神柱上的聖畫和涵義,我們從小都懂。你們隨意在島上找個孩子去問,無人不知。”船伕下意識整了整衣襬,“我們的世界曾經毀滅,但天神保護迷藏人倖存下來,重新建造家園,又指引我們生存之道。”
千歲眯起了眼:“世界是怎麼毀滅的,天神又是怎麼保護你們活下來?”
船伕指著石柱上的圖案,一幅一幅講解:“火焰從地下升起,吞噬萬物,連大海都被蒸發。”他提醒兩人,“不要看得太仔細,後退兩步。”
這話說得很怪,但燕三郎依言照辦以後,卻一下子恍然。
這種文字極其古怪,本身並不獨立,而是與圖案互相結合來形成畫面、傳達訊息。如果他按照原本的閱讀習慣逐字觀察,反而不明其意,這就是所謂“因小失大”;只有將整個圖案看作一個完整的敘事單元來揣摩,倒是可以看出一點似是而非。
經過船伕說明,他的確覺得畫面裡面有太陽、有火山噴發,還有奔逃的人類……
嗯,看來這個世界曾經毀滅於地火。
千歲早他一步看懂了:“然後呢?”
“天神預見悲慘,提早種下了生命之樹,引導我們的祖先到樹洞當中躲避。火焰也吞噬了大樹,但在災難結束以後,大樹的樹幹和樹根仍然活著。我們的祖先歷劫餘生,走出樹洞,在災後的世界重新立足。”
“有意思。”千歲撫著下巴,開始感興趣了。
“這不叫‘有意思’!”船伕滿臉嚴肅糾正她,“這叫偉大!”
“好,好。”她也不著惱,從善如流改了口,“那麼偉大的天神接下來又做了什麼?”
“災後的世界一無所有,人們又飢又渴,無以存活。”船伕指向第三幅畫面,“是天神令雨水流落地面,讓人有清水可喝;而後天神打通了前往你們世界的大門,讓海洋連通迷藏,也把豐富的物資帶了過來。從此,人又有了食物、衣物和一切生活必需品。”
千歲輕聲讚歎:“果然偉大。”接著她指向最後一幅圖案,“這裡又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