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郎“嗯”了一聲,不知他提起此事何意。
曲雲河見他神情,就知道他不能體會:“你可知道什麼是戰略縱深?”在他想來,身在民間的十三歲的少年能通曉懂多少軍事知識?
不料燕三郎答道:“即是可做戰術調整、提供戰略緩衝的空間。”
曲雲河一愕:“千歲大人對你可真是用心了。”
千歲的聲音悠悠從書箱裡傳來:“那可不是?”
燕三郎默然。
其實又不關千歲什麼事,他看的雜書太多,連容生講解古代戰爭也偶有提及,他出言細問過夫子罷了。
“你既知戰略縱深,就該知道一支大軍動不動橫跨數百里作戰,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曲雲河自己帶過兵、打過仗,深諳其中利害,“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說萬里赴戎機,就是趕路三百里打仗,要消耗的糧草都是個驚人數字。”
糧草怎麼運輸?還不得動用後勤人馬。人吃的糧、馬吃的草,從後方運到前線,後勤隊伍自己就要吃掉一大半以上,更不用提中間遇上天災,遇上敵人的伏擊等等問題。
後勤的運輸和排程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一支隊伍的機動性。
戰線拖得越長,這難度呈幾何增長。
“在驍國之後,鮮有國家能夠這樣長距離作戰了。”
這句話才引起燕三郎的注意:“為何?”
“驍國驅使俘虜行軍,既作奴僕,又充口糧。”曲雲河籲出一口氣,“這樣,他們就節省了大量糧食運輸。”
若有第四個人跟在邊上,保準要聽得毛骨悚然。但曲雲河根本未從少年臉上看見一絲異樣。
燕三郎問他:“你說‘從前’,這國家現已不在了吧?”
“早不在了。”曲雲河聳了聳肩,“早在靖國之前就消失不見。”
少年目光微閃:“看來,就算是這樣打仗也救不了它自己。”
一個國家滅亡的原因,哪有那麼簡單?曲雲河張了張嘴想反駁,突然發現不知從何辯起。
千歲的聲音響起,帶著竊笑:“無言以對了吧?”也該有人體會一下子她面對燕三郎的痛苦了。
“……是。”
¥¥¥¥¥
靖國舊宮在西南邊兒。
燕三郎和曲雲河越往那裡走,一路上所見就越是觸目驚心。
從前梁國內亂,也是民不聊生,但他從黟城逃往雲城的路線並未被戰火波及,望見的仍是人們安居樂業的情景。
可是走到這裡,他才真正明白什麼是戰爭。
靖國覆亡後,國土分裂為五個小國,又經過許多年來的發展、吞併、傾軋,昔日靖國的國土被西邊的衛國、南邊的攸國和東邊的苔原部族分割。
衛國立國很早,與靖國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後者滅亡之後,它藉機吞併舊鄰的土地,前後用了二十年,終於滅掉幾個小勢力,並在靖國西部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
但它還不知足,如今正在向東、向南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