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馬明尋常百姓打扮,來到德州知府衙門,給門房遞上門敬,說了來由。門房收下門包,說:“你們呀,見不著知府大人。”
劉景說:“我們是知府大人的親戚,大老遠從山西來的,就煩請您通報一下。”門房只是搖頭。
馬明以為門房嫌門包小了,又要掏口袋。門房搖搖手,說:“不是那意思,您二位是老爺的親戚,我們也都是老爺從山西帶來的人。告訴您二位,真見不著我家老爺。”
劉景問:“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嗎?”
門房抬眼朝門內望望,悄聲兒說:“我家老爺已被二巡撫請去濟南了,聽說是來了欽差。”
馬明問:“二巡撫?怎麼還有個二巡撫?”
門房只是搖頭,不肯再說半個字。
兩人只好出來,不知如何是好。馬明說:“既然如此,我們趕緊去濟南迴復老爺吧!”
劉景想想,說:“不,你真以為我們是走親戚來的?老爺是要我們摸清這邊情況。既然張大人去了濟南,我倆不如暗訪民間去。”
馬明說:“老爺沒有吩咐,我倆不好自作主張吧?”
劉景說:“我們白跑一趟,回去又有啥用?不如去鄉下看看。”
出了城,兩人不識南北,只懵懂往前走。見了個村子,兩人進去,見了人家就敲門,卻總不見有人答應。推門進去看看,都空空如也。終於看見有戶人家門前蹲著位老人,劉景、馬明忙上前搭話。
劉景說:“大爺,我們是生意人,知道你們這兒出產玉米,想收些玉米。”
老頭望望他們,說:“你們四處看看,看見哪裡有半根玉米棍兒嗎?我們這幾年都受災荒,鄉親們十有八九都逃難去了!”
馬明說:“我們生意人,就是耳朵尖。聽說山東今年豐收,百姓感謝朝廷前幾年救濟之恩,自願捐糧一成給官府呀?”
老頭兒長嘆一聲,說:“那都是官府哄朝廷的!”
劉景說:“朝廷怎麼是哄得了的?沒有糧食交上去,怎麼向朝廷交差呀!”
老頭說:“那還用問?就只有逼百姓了!”
不多時,圍過來一些人,盡是老弱之輩。一位老婦人插話說:“如今官府裡的人,不知道是吃什麼長大的,世上的事理通通不知道。說什麼,沒有糧食交,就交銀子!”
老頭兒說:“是啊,真是天大的笑話,地裡沒有收成,百姓哪來的銀子?”
一位中年男子說:“我在外頭聽人說,現在這位巡撫,自己倒是清廉,不貪不佔,就是太嚴酷了!聽說他自小是在宮裡長大的,不懂民間疾苦,對自己苛刻,對百姓也苛刻!唉,總比貪官好!”
老頭搖頭嘆道:“是呀,只怪老天不長眼,老降災荒!這位巡撫啊,我們百姓還真不好怎麼怪他!”
馬明問:“你們沒糧食,還得向上頭自願捐糧。不說你們交不了差,官府也交不了差呀!”
老頭兒說:“那也未必。有些大戶人家,田畝多,地又好,還是有糧食。”
劉景問:“老伯,您能告訴我哪戶人家地最多?我們想看看去。”
老頭搖搖頭,說:“那還用老漢我說?您瞧哪家院兒大,肯定就是大戶人家了。我勸你們不要去。你們是外地人,不識深淺,會吃虧的!”
馬明說:“不妨,我們只是做生意,買賣不成仁義在嘛!”
兩人辭過老鄉,繼續往前走。果然看見一家大宅子,高牆朱門,十分氣派,便上去釦環。門裡有人應了,問道是誰。劉景回道:“做生意的。”
大門邊的一個小旁門開了,出來一個人,問道:“做生意的?要做什麼?”
馬明不知道,鄉下這等有錢人家,門房上也是要行銀子的,只說:“我們想見見您家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