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禮物倒是有種新鮮感,可如果當成工作一樣一直拆的話,嘖嘖……
特別是你拆開禮物之後,裡面的東西不是你的,眼睜睜看著好東西被姐姐一件件納入囊中,自己連摸都不能摸,那種煎熬跟痛苦,簡直無以言表。
小杜仲腸子都悔青了,心裡暗暗發誓,以後說什麼也不敢碰姐姐的東西了。
杜少清一直在朝廷忙著科考的事情,最近基本上不回家,小萱萱在家呆了一天時間就回到了虞世南那裡,不久之後就要考試了,狄仁傑他們兩個都在虞世南的指點下抓緊溫習著功課,誰也不敢懈怠。
大唐的科舉沿襲隋制,都屬於初創階段,跟後世成熟制度下的科舉不大一樣。(有感而發想閒聊點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到了明清時期科舉發展到了四級取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院試,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考出秀才;
繼而是省一級的鄉試,這一級考上就是舉人;
然後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一關,則有資格參加最高階別的考試,也就是殿試!
凡是能夠從殿試裡脫穎而出的,最起碼也是個進士,殿試的前三甲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了。
雖然科舉發展了千年到明清,制度的成熟不是壞事,但也未必沒有弊端,那就是科舉漸漸僵化,被稱為八股取士,縱然有些是狀元郎,可都是從八股文裡摳出來的,有沒有真正的治國之才就不一定了。
最初隋朝創立科舉的時候,是為了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門閥世族壟斷上升途徑的壁壘,因為之前的制度是做官全憑推薦,而這就導致所有人都推薦親近之人,做不到能者上庸者下,長此以往朝廷很難掌握實權。
到了唐代發展了科舉制,分為常科、制科兩種,常科就是每年分期例行的考試,而制科則是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
唐初的時候,因為考試不僅看成績,還看名人推薦,也就是所謂的投卷,因此弊端依舊存在。
歷史上的女帝發明了殿試跟武舉,也就是這位則天皇帝真正做到了打破門閥的壁壘,將科舉選才徹底推行開來。
到了宋元兩代,基本上都是沿襲前朝,只是略有增刪科目,還有在防止作弊上面做的改進等等。
再然後就到了明清,八股取士這種形式。
最後到了清末光緒三十一年,‘名義上’廢除了科舉制度,算是終了!
縱觀科舉制度的傳承,似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結合各個時代的背景不難發現,有些現象和結果,其實都是必然選擇而來的。
為什麼唐代科舉一步步發展的越來越好?是因為當時那個年代,世間讀書人少,甚至到了稀缺的程度,受限於客觀原因(紙張等原材料),想做到普及百姓都識字,太難了,到了宋朝才有了客觀基礎。
讀書人少,國家到處都是用人用才的地方,只要打下了門閥壟斷的壁壘,朝野上下有大把的位子等著寒門學子去補缺,所以就需要科舉發展迅速。
那為什麼到了明清,就成了為人詬病的八股取士呢?
還是因為現實環境,世間人口越來越多,讀書識字的比比皆是,這時候供求雙方互換角色,官位的數量有限,而應試人數太多,狼多肉少,所以也就需要勒緊選拔的口子。
或許很多人會說,識字人多了,選才的範圍大了,豈不是更能從裡面優中取優?這是好事吧?
不,並不一定。
朝廷用人,未必是以能者居先,必定以忠者居首,治理國家的好壞可能僅僅是個發展快慢的問題。
皇帝們很少急功近利勇猛精進的,多數是求穩,也就是保證不翻車為要,只要不翻車,那麼自己的家天下就能穩穩的代代傳。
所以這時候哪怕用些庸人治國,興許會發展慢些,但必然是十分穩固的。
正如電視劇中有位皇帝說過,把天下讀書人都圈到八股的牢籠裡,讀書人安穩了,國家就能永享太平了。
可惜呀,可惜這個世間並非如他們看到的那樣,天朝上邦唯我獨尊,就算是康乾盛世之下極盛的大清,也不過是東方第一罷了。
這一個個執掌天下的九五之尊,估計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成了現實版的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