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吐蕃的大戰,從劍南道算起一共兩次,第一次大唐十五萬對敵二十萬,在本土劍南道迎敵,最終大唐以戰死五萬多的代價痛擊敵人,將敵人殺死大半,俘虜四萬,僅有萬餘殘兵逃生。
而第二次就是侯君集帶領大唐五萬精兵實施的逐步蠶食計劃,戰損兩千不到,就徹底滅了吐蕃的統治階級,將吐蕃納入大唐的版圖,可以說是絕對的大勝。
戰爭結束後,侯君集讓劍南道出兵鎮守吐蕃地盤,自己帶著將近五萬得勝大軍回長安覆命,畢竟這些士卒都是他從長安帶來遠征的,還要帶回去跟家人團聚。
大唐初期是府兵制,戰時府兵聚集歸將軍調配,屬於勞役,並無薪俸,只有戰場軍功折算獎賞。
但是大軍歸建之後就要由朝廷統一調配糧草了,一年來大唐單單出錢糧養這五萬精兵,就耗費極大,所以李二才不得不跟杜少清講明實情,現在的大唐國力,做不到常年養精兵。
事實上士卒不種地,常年歸建在軍營當值,一切花費由朝廷供應,這種手段叫做募兵制,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中後期,因為府兵制崩壞,大唐軍力衰弱,所以用的就是朝廷出錢募兵養兵的政策,這也是一種大趨勢。
皇帝李二也知道常年精於訓練計程車卒好處很多,奈何國力不足養不起,只能用府兵制來節省財政支出。
長安城外,皇帝率領文武百官盛裝迎接回歸的大軍,杜少清帶著家人作為有特權的圍觀群眾,站在城頭上觀禮,要知道普通百姓可都是在城外空地兩旁等著圍觀,軍士家人也在焦急的等著。
遠處漸漸有煙塵揚起,一支整齊帶著煞氣的黑色洪流緩慢靠近,越是接近長安城,大軍帶來的震動越大,甚至那重重的步伐都帶著一種凱旋的節奏。
城頭上戰鼓重重,秦王破陣樂響起,一時間榮歸氣氛溢滿全場。
杜少清懷裡的小萱萱也跟著哇哇大叫,雖然這丫頭不懂得什麼叫榮歸,但耐不住她喜歡湊熱鬧,人越多越興奮,還不斷的朝著城頭下方的皇帝李二喊外公,杜少清拽都拽不住。
不過此時皇帝李二眼裡全是面前的凱旋之師,可顧不上這個小傢伙。
“爹爹,是大舅帶人回來了嗎?咱們快點下去找他吧。”小萱萱天真的問道。
旁邊的公主笑道:“傻孩子,哪裡是你大舅回來了,這是象兒的外公打仗勝利歸來,你就那麼想你大舅呀。”
小萱萱有些失望,微哼道:“原來是象兒弟弟的外公,哼,真是的,我剛剛叫了我外公那麼長時間都不理我,下次去皇宮一定把他的鬍子拔下來。”
杜少清哈哈大笑:“你外公的鬍子好像有點短了,不像你的山羊鬍子爺爺(衛國公李靖)。”
“那就拽他的頭髮……”
一家人在城頭上說說笑笑,下面的大軍已經氣勢磅礴的走到了近前,騎兵、步兵、弓兵,全都衣甲嚴謹,表情肅穆,長安禁軍騎兵儀仗分立兩側,迎接大軍。
侯君集一身重甲翻身下馬,身後的騎兵卻並未跟著下馬,這令門口的百官有些詫異,怎麼有些不對,馬上就是解甲榮歸了,怎麼騎兵還端坐馬上?
這個變動讓兩側護航的禁軍都有些緊張,別是有什麼變故吧。
“末將侯君集奉皇命去劍南道迎敵吐蕃,乘勝追敵千里搗毀敵巢,移滅吐蕃為我劍南道無辜百姓報了大仇,今得勝歸朝,特來向陛下覆命,請陛下檢閱遠征的將士。”侯君集一通話,幾乎是用喊出來的。
旁邊的各國使臣看著嚴陣以待的五萬大軍,聽著侯君集的話,真不敢相信就這麼點人就滅了吐蕃?但那種滿溢全場的煞氣,又讓人不得不信,這樣訓練有素的精銳軍隊,也只有大唐才有。
李二上前親手攙扶起侯君集:“愛卿此戰揚我國威,辛苦了,諸位大唐將士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