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婿,你育人有術,不知道對於推行全國教育可有看法?現如今將近七成的官員都是五姓七家的人,其餘就算不是,也跟人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可以說整個朝廷到處都是他們的眼線,你應該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李二對杜少清問道。
杜少清驚訝道:“怎麼會?五姓七家才多少人?又不是人人做官,全國官員那麼多,總不至於都是他們家親戚吧?我們已經效仿前隋開科取士好多年了,難道沒有成效?”
苦笑一聲,李二解釋道:“如果有成效,今天朕也就不用這麼著急了。
前隋楊家,開科取士可以說是開古今之先河,打破了漢朝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可是這件事當時也是暗湧如潮,甚至前隋楊家倒臺有三成的原因是因為開科取士。
我大唐學習前隋,本以為能夠再造天地,沒想到,全都壞在了兩個字上面,那就是——投卷!”
投卷?杜少清聽著新奇,但是李二一五一十解釋的清清楚楚。
原來開科舉之後,的確有不少鄉野文人懷著滿腔報國之心前來應考,這些人先不說才學如何,其一片拳拳之心是毋庸置疑的,就像當年的杜少清,他也是科舉考生的一員。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就算皇帝能夠用心腹文臣站在最高處,作主考官嚴厲監督科舉。
可他們卻算漏了一件事,那就是底層、中層,乃至不少高層官員都是五姓七望的人,這些人組成團體把控住了科考的環境,最初的規矩是:非五姓七望自己的族人,一律不給透過。
這可以說直接將大唐的科考打死在嬰兒的路上,後來這些寒門學子紛紛站了出來表示不滿,可是有什麼用?這幫窮人出身,本就自身資源不足,學識也就比不上貴族少年,所以最終也只能吃個啞巴虧。
再後來就有人學聰明瞭,對抗不了五姓七望,那就融入吧,於是就有了投卷,將自己的詩文或者作品投遞給上層的文官,獲得某一位的賞識,再然後參加科考就能放寬政策了。
可是這麼一來,科考之前的投卷,也就是一張投名狀了,等到科舉結束得了官爵,自然就已經站好了位子,被自動劃入了五姓七望的關係群體,長此以往怕是皇帝都被架空了,所以李二才對五姓七望恨的牙癢癢。
聽完了李二的描述,杜少清哈哈大笑:“或許是天意吧,該他五姓七望走下坡路,我這次城區翻建,規劃好的,每個坊市之中,五百戶建一個學堂,而且到時候入學的都是這些沒有根基的窮苦百姓。
這群人一旦成長起來,再加上我們的暗中扶持,從中選拔出來精英人才,恐怕五姓七望的投卷再無用武之地了。”
一個時辰之後,杜少清略顯疲憊的走出了皇宮,李二心情大好,立即召集了幾個心腹老臣,要秘密準備一個大動作,如果計劃成功,恐怕整個天下都為之震動,不亞於打一場惡戰。
這些東西杜少清都不管,能說的都說了,國家大事還是要皇帝和宰相去操心吧,現在自己要去接回淘氣的女兒了,不知道衛國公李靖現在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