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認真聽著尤海波的彙報,等到尤海波說到學政這一塊的時候,張強對尤海波道:“至於學政這一塊,咱們還是延續原先大明讀書人的那種先列,先讓百姓的孩子去讀私塾,三字經,千字文,孔孟論語等等課程,在小孩四歲到五歲的時候去讓原先的讀書人教他們。”
尤海波認真聽著,這些問題已經討論過了,不需要再讓張強解釋什麼。
他不是那麼迂腐的書生,需要論個儒傢什麼什麼的,祖宗法制什麼的,他在華夏軍裡面的時間不斷了,已經全面接受了張強對於這些知識的灌輸和他們思想的改造,能緊跟張強的腳步,不會鬧騰什麼的。
對於這些東西,張強有一些東西不是太排斥,比如識字的時候讓那些私塾的童生,秀才,甚至是監生,廩生等的大明讀書人去教孩子,目的就是讓孩子開始識字,開始學習漢家文化,受一些薰陶和影響。
也給那些大明讀書人,低階讀書人一些念想,一口飯吃,讓他們可以展示自己的平生所學,覺得自己在新朝還有一些用處。
況且對於那些私塾的教師,華夏軍還會補貼他們,給他們工資,家庭不富裕的還會照顧他們的生活。
最大能力的去幫助和接受他們,這些人不像那些舉人和進士們,已經深受儒家文化的毒害,而沒有吸收儒家文化的優點,他們還是能透過後期改造,讓他們既能生活,又能融入華夏軍體系。
不至於把他們全部趕到清軍或者永曆南明那一邊去。
相當於是把華夏軍地盤上的小孩子交給他們,讓他們開個幼兒園,學習知識。
反正私塾的教書時間不定,也不長,讓立志學習文化的孩子們在他們那裡接受一些教育也沒有神門。
從村學,就開始交孩子們使用簡體的文字了,村學不會考試,但能重新塑造那些六歲到八歲的孩子們的文化和人生。
從鄉學就開始新的學習了,他們將在這裡接受的教育不是隻是科舉的那種死讀書的教育了,孩子們從九歲開始到十一歲,真正開始接觸華夏軍的教育體系。
他們將學習算學,學習瞭解大自然,學些瞭解農桑,加強學習簡體字寫作或者認識更多的字,習慣了華夏軍的教育模式。
鄉學升縣學,是需要考試的,從十二歲開始對他們進行做人和做事的教育,讓他們決定他們人生的走向。
底子好的,可以繼續學習更加高深的只是,比如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知識,以及華夏軍的一些思想教育,國家,民族的觀念教育。
也就是升入縣學,底子不好的,就去給家裡幹農活,去打工,去各個店鋪當學徒,小工,不能升入縣學。
縣學學習到十五歲,就相當於是後世的初中畢業了。
初中畢業了以後,學習好的,各科成績拔尖的,又主動選擇的,進入相關的學校學習。
縣學上面有府學,相當於高中,繼續深造各種知識,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簡體字語文,繁體字古文寫作等等基礎知識。
縣學上面還有各種分類學校,比如商學初級,可以學習如何經商,學習到十七歲或者十八歲,正好可以出來去各家店鋪,或者分配到各個縣府的底層當個科員,辦事員,處理有關商業方面的問題。
可以學習各種營造,比如馬車,火槍,道路輔修,勘測,城市修建,房屋修建,如何打鐵,鍛造,如何看管鍊鐵,鍊鋼爐,如何修造等等,一切使用的技術知識,可以進入各個官府開辦的工廠當個工人,或者派往縣府進入相關的部門工作。
當然了,這時候也可以當兵吃糧,或者進入鄉里,鎮裡,從事農桑,水利等的工作。
府學相當於高中,前兩年學好了更多的基礎知識,然後可以分配到府衙裡面做事,或者去府學更加高等的有如縣學的兩個分類的學校中去,不過這種學校更加高階,學制有四年,五年的。
前兩年學習縣學裡面學習的東西,後兩年學習更加高深的東西。
州學,只在各州州府設定一所,或者兩所學校,學習更多的只是,比如學政,地理知識,如何進行分析和研究更多的東西,府學好學生,或者有一技之長的都會進入府衙,州學也一樣,雖然進入州學以後也就是個科員,也只能從科員熬起,但他們起步畢竟比比人高了很多,眼界也寬了。
這時候升入中樞學院,進行深造,深造第一年是學習各種理論知識,第二年就跟著各級主官開始從政了,但要花時間學習各種語言,或者實際的操作或者做人,做事的案例,培養各級的高階人才。
這時候,他們已經相當於是國家公務員了。
有品級了,品級不高,但已經有了從九品的資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