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乃是古城,由來已久,並非胡人所建。
西漢初元元年,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漢元帝於此修築壁壘,安置兵民,屯田戍守。
此地東通伊吾,北通車師後部,經交河通焉耆、龜茲,南達樓蘭,土地廣平良沃,最終形成了屯集兵馬的軍事要地——高昌壁。
高昌二字取自於“地勢高敞,人庶昌盛”之意,皆為漢言。
高昌城歷經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國、唐代西州等等變化,直至如今的高昌回鶻。
這裡作為西域的中心,自秦漢以來,往去居住族群混雜,匈奴、突厥、羌、吐蕃、回鶻、契丹、韃靼等等全都在此駐留生息過,不少在這裡已經繁衍千年。
這裡也有大量的漢人,畢竟當初建城時乃為漢治,許多軍兵留下後代,而且在東漢末年至十六國時期,有過一次大規模漢人遷徙。
那時候北方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中,河西走廊、關中平原地區的一萬多戶漢族士民為躲避戰亂而一點點展轉遷徙到高昌地區,是一萬多戶,而不是一萬多人,隨後於此地建屋開地,和胡番混合生活,不分彼此。
唐貞觀十四年,高昌國王麴文泰向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稱臣結盟,截斷了絲綢之路,攻打大唐屬國伊吾,扣押西域諸國經高昌前往唐朝通好的商人和貢使。
隨後,太宗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十萬大軍攻滅麴氏高昌王國,收復了三郡、五縣、二十二城,高昌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管轄,打通了大唐與中西亞交往的通道。
接著唐在此置西昌州,後改稱西州,這也是西州回鶻名稱的由來,西州州境東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歸安西都護府管轄,州治就設在高昌。
隨後西昌州實行與中原相同的治理,使得當地經濟、文化進入了高度昌盛時期,城池也得到進一步擴建,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連線中原與中亞細亞、西亞細亞和歐羅巴的端點,一時繁華無倆。
唐鹹通七年,遊牧在天山北麓的回鶻大首領僕固俊,趁著大唐內亂,率部攻佔高昌城,次年他以高昌城為都城,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隨著唐朝的衰弱滅亡,從此高昌一地,漸漸與中原疏於往來。
此刻趙檉大兵距高昌只有三十里,探馬來報,說此城四門緊閉,城頭壁壘森嚴,刀槍閃光,旗幟飄揚,一副防範模樣。
趙檉玩昧地笑了笑,耶律大石帶一萬五六兵過來,畢勒哥便開城門歸附投降,自己三萬軍馬,又下了伊州、交河兩城,對方不投降不說,還做出抵抗模樣,這是……瞧他不起?
他看向麗雅娜扎:“想如今的回鶻,只知有遼,不知漢宋啊!”
麗雅娜扎瞅他一眼,沒有做聲,馬前的小趙諍道:“爹爹,要攻城嗎?”
趙檉道:“你外公不開城門,自家女兒回來了都不打算讓進,視我等為敵寇,那便只好……破城而入了!”
過了半晌,大軍已是可以望見高昌城,只看確實大城,比西寧都要長寬一些,只是肉眼可見,相比中原大城低矮,而且並非全磚城牆,而是沙石土摻雜磚塊砌制,論起結實程度,遠遠比不上西寧州。
西域的建築,少用磚,好一些摻雜石頭,不好的直接就是土沙了。
這是因為並非所有泥土都適合燒磚,尤其沙土是不能燒磚的,一些粘性低的土壤,即便燒了磚也不結實,建些平地房屋還勉強,若是建設城牆,沒等壘高了就會坍塌碎掉。
而按照眼下的燒製技術,還有西域多地貌構成特點,想要在這裡大規模燒製好轉是不可能的,而從別處運輸又不現實,所以大城都是磚石混雜,磚不夠,石來湊,石不夠,沙再湊。
趙檉令軍馬止步,原地歇息,卻沒有紮營的意思,扎什麼營,都將他拒之城外了,必須今日攻下,否則他大光明王顏面何存?
半個多時辰後,趙檉下令開始攻城,不用搭雲梯之類,床子弩、八牛弩、飛砲、投石車,直接轟擊。
高昌城自建造已來,雖然也經歷不少戰火,可卻從沒遇見過這般猛烈的襲擊,大宋之前朝代是沒有床子弩和飛砲這種東西的,只有投石車,此刻城牆又怎麼能經受得住如此打擊?
城頭的回鶻軍兵都嚇懵了,有的連躲閃都忘記,頓時打成碎塊肉泥。
一些本來指揮守城的將領也都傻眼,哪裡見過此種情景,幾十年都是和西邊的喀喇汗開戰,或者打一些南方的小部落,與東面根本沒有打過,面對遼國直接依附投靠,面對西夏也是能忍就忍,花錢買平安,雖然知道東面實力強大,不過存乎想象之中,對大宋的戰力並不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