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時間回到兩日前。
在一個遠離外界喧囂,靜謐遼闊的廣場裡。
一座丈高左右的塑像,巍巍地站立著,表面斑駁陸離,彌遠滄桑,早已分不清是石像,是銅像,還是陶像?更加分不清的是,這座塑像到底塑造的是何物,也不知是人是物,是鳥是獸?可見塑造雕像者,要麼是藝術審美水平實在有待商榷,要麼是得有多麼得漫不經心啊!
在塑像的半腰處,懸嵌著一顆表面同樣鏽蝕斑斑的石頭,毫無光澤,樸實平凡,只是在石頭的下端部位,微微泛出青紅亮光,約莫每隔幾分鐘,便會往下滴出一滴丹紅墨青相映的泉水。
清淨空曠的四周,只能聽見泉水滴落池中的清脆的叮咚聲,原來,不知從何年何月起,這一滴一滴的泉水,已經匯聚成了這數丈見方的滿滿的一池泉水。
池中泉水時而發出丹紅的光芒,時而發出墨青的色澤,時而又是青紅相間輝映,時而又是青紅相剝互散,池中的水與池中的光,相映成趣,但見水面波光粼粼,光彩鮮麗,又不時有幾絲氤氳的青紅霧氣嫋嫋升騰,彷彿為泉池添入了靈動和活力。
然而,在池子的上方半空以及四周,全都飄著丹青墨綠的濃雲,裡裡外外,嚴嚴實實,遠遠地從外面看去,根本不知道,在濃雲重霧之中,還有這樣一池明媚豔澤的泉水,圍繞拱衛著正中一座塑像的場景。
在青紅泉池中,浸泡著一副軀體,已有五日時間了,正是王若離重傷垂死的軀體。
只見王若離仰身浮躺在泉水之中,精神全無,面色蒼白,雙眼緊閉,如同逝去。
此時王若離腦海中的意識,卻彷彿插上了翅膀,在一式一式秋楓劍訣的劍招中遨遊暢想,一連下來,秋楓劍訣合篇三十七式,加上招式的相互結合,及其衍生變化,隨著在腦海中的不斷推演、變幻,似乎與紅楓心經慢慢地形成了一體,不知是因為秋楓劍訣是自己第一部修煉的劍訣的緣故,還是秋楓劍訣本身適合紅楓心經的屬性。
王若離的意識只感覺這一刻的秋楓劍訣的品級,有了質的飛躍,與之前再不可同日而語了!
當初設想築基之後,便開始主修琅琊劍訣,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必須進行調整改善了,明顯如今的秋楓劍訣,已經越來越成為自己心手相應的殺招,相反的,倒是可以考慮習練琅琊劍訣,作為掩人耳目的日常劍招。
至於飛楓術,一直深受自己喜愛,常作為偷襲和伏擊的首選技法,不過自己心裡深知,飛楓術出自紅楓空間,絕對不僅僅只是用來擲劍傷人,必有其重大用處,只是自己始終不曾挖掘參悟。
還有就是身法速度,目前修煉的八部遊身,已經有些跟不上自己的修為進境了,而父親給予的《遊身步》又是適用於培基、煅基的六級功法,中間的斷層,銜接不上,確實讓人很是苦惱。實在無法的話,也只能先行嘗試習練《遊身步》,至少勝過無技可用。
王若離腦海中思緒不斷,外面的身體則是悽慘不堪,全身上下多處重創,若是其他人,早就一命嗚呼了!
數日來,遊動在王若離周身體脈的紅楓葉,散發著紅色的光亮,保護著王若離的軀體,又像一個辛勤勞作的修補匠,一邊蹦蹦跳跳地蘸著池中泉水的神性,一邊踴躍積極地勘查和撫合王若離的各處傷口。
只是隨著連日來一處處傷口的修復,紅楓葉越來越小,又過兩日,等到王若離周身修補完成,接著王若離通體發出一陣紅光之後,紅楓葉徹底消弭不見,彷彿已經成為了王若離身體的一部分。
王若離緩緩地睜開雙眼,似乎有些陌生地望著眼前的青紅環境,竟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活著的感覺真好!
王若離舒展了一下四肢,重新閉上雙眸,盤膝坐到泉水池底,運轉紅楓心經,循回周天,衍化氣息,恢復身體氣力。
就如戚公望所言,這一年來,自己靠著一點小聰明,屢破困阻,心境不免逐漸自負起來,狂妄自大到以為憑著自己就可以運籌帷幄,指點乾坤!不僅可笑,更是目空一切的表現!
這一戰,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徹底把自己敲醒,無論過往的多少勝利或輝煌,只要一著不慎,那就極有可能將自己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隨著紅楓心經的運轉開來,王若離感覺自己的身體彷彿化為一個漩渦,四周的泉水紛紛往自己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