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沒出屋。
第四天早上提起褲子突然想起來:孟先生教導過貪色誤國的道理啊,長這麼漂亮,分明是害朕影響朝政呢!那什麼,國丈,你還是領走吧,朕要以國事為重!
沒辦法,這屆聖天子就是這麼擰巴的性格。
老周把陳姑娘領回家可愁死了:留著吧,留著幹嘛?哪天有誰在聖上面前嚼耳朵根子說您猜那老周頭兒大半夜跑您睡過的陳姑娘屋裡是不是倆人一起抄太祖爺的《大誥》……別說自己沒活路,也把親閨女皇后坑了。再賣出去呢?誰敢要啊!就算有膽兒肥的,萬一她出去說聖天子那個啥時表現如何如何可咋整?弄死呢,這位是聖天子臨幸過的,罪名可不是一般的重!唉,裡外裡自己是沒活路了……
皇太極當然也不會在乎周國丈發不發愁,準備停當以後就發兵廣寧左屯衛,還拉上了蒙古科爾沁的幾個部落,順小淩河而下,總兵力高達空前規模的十萬人,擺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勢,把錦州圍了個水洩不通。
從輿圖上看,廣寧左屯衛位於遼西走廊的中段,北面有義州衛(廣寧後屯衛,今義縣),還有廣寧衛(廣寧中、左、右衛,今北鎮)、南面是寧遠衛,明軍完全可以實行南北夾擊。
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十萬大軍把道路堵得嚴嚴實實信使過不去,要想給義州和廣寧衛送信,只能走海路:從山海關下海先划船奔遼東,然後沿著復州(今復縣西)、蓋州(今蓋縣)、海州(今海城)——都是後金地盤哈——遠遠地兜一個大大的圈子,等信使這一路東躲西藏地避開後金巡邏隊摸到地兒,估計黃花菜都涼透了。話說回來,即便能送到信也沒用——這兩個衛,連戰兵帶輔兵也不過兩萬多不到三人,近七成都是壘城牆的民伕,能守住剛修好的城就該念阿彌陀佛了,指望他們出援?連人帶城就都別要了!
所以,增援只能指望南路,就是剛剛取得空前大捷的寧遠守軍為主力!一戰成名的少年英雄吳月先到山海關接聖天子親口下旨補充的馬匹去了,祖大壽要留下來守城,嗯,大難不死的吳襄,還是你上吧。
身為邊帥,吳襄倒不是怕死,可是真不甘心死得不明不白啊。他知道,這一去,九成九是要送掉性命了。援軍號稱十萬,實際上也就五萬多點,共分三路。自己帶的這一路東拼西湊了八千多人,戰輔兵各半,別看人不太多,還算最強的一支,以往戰績姑且不論,兄弟們大半都是上過戰場的。另兩路分別由延綏總兵楊麟和固原副將馬銀柱率領,各兩萬多人,除了新兵就是隨軍伕役,別說去打建夷,長途行軍都是個挑戰。然而軍令如山,刀山火海也得硬著頭皮上啊,於是出征前跟家人訣別,然後就被蔣元標攔住了:“大帥,此去您有幾成把握?”
吳襄黯然道:“半成也無,徒送死耳。”
蔣元標眨了眨眼:“以大帥之見,另兩路人馬勝算有幾分呢?”
吳襄苦笑一聲:“勝算?吳某此去雖難逃一死,多少總還能跟建奴打上一兩陣;另兩路麼,呵呵,只要建奴分出一兩千人馬一衝,估計不用接敵立馬就崩了,新兵和伕子們自己都能跑死……”
蔣元標輕飄飄來了一句:“那大帥不妨就別去了。”
吳襄一愣:“抗命不尊,再加上畏敵如虎,這是禍及滿門的大罪!先生說笑了吧?”
蔣元標神情一斂正色道:“蒙大帥救於死境,學生豈敢說笑。學生的意思是大帥可以行得慢些,厲兵秣馬也好,山洪毀路也好,理由有的是,大帥久在行伍比學生懂得多……另兩路若是敗了……學生猜想,朝廷那裡也就不會再逼著大帥和兄弟們往死路上去了吧?”
吳襄有點開竅了,想了想,又道:“話雖如此,延誤軍期,也一樣是死罪啊?嗯,那樣的話只不過是殺吳某一人,不會禍及家人。看來,也只好如此了。”
蔣元標笑了:“大帥放心,學生敢拍胸脯保證您也沒事的。延誤軍期固然有罪,但大帥莫忘了,您有個好兒子啊!用人之際,聖上絕不會剛剛封賞了少將軍便問罪其父,此其一、少將軍深得聖眷,兼之英武過人,假以時日必為大明遼邊柱石。再立大功不過是遲早的事,於國於己,朝中大人們也斷不會把事做絕的。學生估計,大帥最多不過落個革職……嗯,您可能要準備搬家倒是真的。”
吳襄聞言喜不自勝,對蔣元標拜了一拜:“多謝先生點撥!”接著奇道,“先生說搬家,這話怎麼講?吳某卻是有些不明白。”
蔣元標還了一禮:“為了顯示天恩浩蕩、籠絡少將軍,而且……”刻意頓了頓,蔣元標放低了聲音,“少將軍大忠大孝盡人皆知,也叫他今後行事有些忌憚吧,學生估計聖上會在京師賜給大帥一座養老的宅子。如此一來,朝廷就可以徹底放心叫少將軍為國戍邊啦。”
*關於陳圓圓的出身,史料上各種說法都有。有說是田貴妃之父田畹所購、有的說買者是周皇后之父周奎、也有說是吳襄父子自己買的,甚至還有原本是祖大壽的侍姬、吳三桂匹馬救父後大壽喜而賜之的記載,個人以為田父之說似更為可信。不過多爾袞入京後崇禎遺孤求救於周門不應、崇禎要皇親捐銀募兵周奎之所為(自己哭窮不捐,皇后打發人送來五千兩叫老爹捐,老傢伙自己又扣了三千兩捐出來兩千兩……最後李自成進京,把老傢伙一頓好打,於是他一口氣掏了五十三萬兩出來)……筆者恥之,故小說取周奎說。
躋身“秦淮八豔”之一的陳圓圓不僅人漂亮,才情也頗為了得,茲錄其《醜奴兒令梅花》一首:滿溪綠漲春將去,馬踏星沙。雨打梨花,又有香風透碧紗。聲聲羌笛吹楊柳,月映官衙。懶賦梅花,簾里人兒學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