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一個牛錄三百人裡真正的步甲和馬甲差不多能有百來個,其他人都算輔兵。百來人的戰兵裡,真正比較能打的有四五成,白甲可能有四五個五六個的樣子。交戰時,這個牛錄便由幾個白甲兵領頭,帶著這四五十人披甲衝鋒。物資充裕的話,這些人會套上雙層甲,白甲兵甚至可能套三層甲,戰力相當可觀,跟絕大多數破衣爛衫、一半以上拿木棍做兵器的明軍對陣,說能夠以一當十也絕不為過。打贏了大家一起上,但這些人若是掛掉……這個牛錄基本上也就廢了。
按這種演算法,正紅旗全旗戰輔兵合計該有七千五百人。這次色勒帶了一萬人出來,可謂傾巢而出了。色勒被吳月先陣斬,身邊的十名白甲護軍盡數送命,兵敗如山倒,在吳襄的騎兵與寧遠守軍的追殺之下,還有三十幾個全身重甲的白甲兵累脫了力死在亂軍中。這一戰,正紅旗白甲去了一半,戰兵死了二百餘,輔兵損失將近十倍!幸虧南路那一千騎兵見狀不妙衝上來冒死掩護,殘部方得以逃脫……然後在歸途上又被蒙古的林丹汗趁火打劫了一番,再加上掉隊餓死的,最後跑回去的僅剩四千餘人,鎧甲物資什麼的更是啥都沒剩下。
在寧遠吃了大虧,正紅旗幾乎被打斷了脊樑骨,皇太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嚥下這口氣——與明國相比,金國的體量在那裡擺著,如果不能保持戰無不勝的神話,不僅明國軍心士氣大振之下會失去好不容易獲得的區域性優勢,連毗鄰的幾個蒙古部落都可能會來打落水狗了!
於是皇太極要狠狠打一場,攻擊目標是廣寧左屯衛(錦州)。
從輿圖上看,大明在遼東灣西側的轄區是一條寬度二三十公里的狹長地帶。而實際上真正能夠掌控的,也就是幾個孤零零的衛所城,這還是朝廷花了天文數字的人力物力用多年的時間一點點硬生生堆出來的。
這種局面,究其根本還是由於朝廷的黨爭。
李成梁死後,明廷面對女真的崛起和層出不窮的邊亂,其實有三種應對的辦法。第一種是撫策,透過嚴格控制規模的互市等手段,叫其始終處於吃不飽又餓不死的狀態,操控得宜的話,甚至可能令其為我所用,就像西南那些土司。第二種是守策,牢牢守住山海關,關外你們愛怎麼折騰自己去折騰,幾十年的小冰河期過來,全都得餓死。第三種便剩下剿策了,徹底清剿,一勞永逸。毫無疑問,這種方式代價最大,結果也最為難料,但卻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壓倒性優勢——政治正確。必須打啊,不打就是不愛大明!誰反對?反對就是人人得以誅之的懦夫叛徒賣明賊!
那就只好打了。
戰略性失誤固然可怕,但如果戰術得當,倒也有可能加以彌補。如果像熊廷弼主張的那樣,集中舉國之力對付羽翼剛成的女真,也不是沒有絲毫勝算。可大明的官員們,不僅在戰略上藐視對手,在戰術上同樣輕視敵人。好吧,不止如此,他們連“自己人”都視如草芥。一開始是在遼東灣東側,以毛文龍東江軍為代表的軍事力量剛剛開啟局面,就被各種羈縻使絆子,別說武器鎧甲,連吃飽飯都是奢望。不過毛大帥很有一股子野蜂的勁頭:蜇不死你我煩死你,偷襲、投毒、綁票、放火、殺巡邏隊……把後金恨得牙根兒癢癢的,偏偏還沒有辦法——毛大帥討飯出身,那鼻子可不是一般的靈,每一次都能在後金大隊人馬趕來之前撒腿跑路,甚至好幾次,後衛部隊就是在後金前鋒甲騎的眼皮子底下砍斷浮橋或放火阻路,然後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
嚴格來說,前朝帝師孫承宗跟東林清流關係非常密切,但本身作風卻比較務實。他對毛文龍的評價是“制奴雖不足,牽奴則有餘”,作為一種妥協,他實行的政策便是趁後金跟毛文龍較勁兒的空當一路築城,步步為營。
不過毛文龍再能折騰,奈何手裡的本錢實在太過有限,這些年下來,遼東大部已在女真的控制下,只能偶爾蹦出來打打醬油,騷擾的規模和對後金的傷害則越來越小了。
皇太極知道,要打疼明國,報正紅旗的一箭之仇還是要在遼西做文章:丐幫的毛幫主不僅滑得泥鰍一樣難抓,就算抓到又能怎樣?弄死他,大明國不僅不會掉一滴眼淚,明天隔海的登萊方向一準兒地會再來一艘破船送過來幾隻新馬蜂……這日子啥時候能熬出頭啊!
色勒去搶遼西,其實也是這個原因。遼東實在太窮了,每年冬天,東江軍自己都會餓死幾千上萬人,搶劫犯去打叫花子,百分百是虧老本!沒想到,最後還是失算了——新朝新氣象,遼西的傢伙們也開始捱餓了。偏偏又憑空蹦出來一個吳月先,皇太極不由感慨萬分:“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不過再怎麼說,這仗也必須打,而且要大打,打贏,才能穩住好不容易取得的心理和區域性優勢。
就是這次,大帥府“餵馬的雜役”蔣元標再立新功,救了吳大帥的性命。
*古人也用“我”字,一般是上對下,或者特別親密的關係,比如吳三桂衝陣救父時就是高喊:“爹爹隨我來!”但對同僚、地位相當的朋友等一般不用,尤其與地位高者交談時要避免。當然,針對那些文化程度太低的人,有時也不能太過苛求。
*您別笑,天子一張嘴賞銀千兩五千兩什麼的都是影視劇胡扯。在真實的歷史上,祖大壽為寧遠大捷立下汗馬功勞獲升副將,得到的皇賞是十五兩。在聖天子的觀念裡(不管他自己是不是真信哈——扯遠一點,我認為其實皇帝心裡葉門兒清:每次查處貪官動輒抄家就是幾十上百萬兩,按每石折銀一兩算,他難道會相信一二品大員就靠每年折銀七八百兩的工資養活全家?),官員們都該克己奉公清正廉潔纖毫不染,大明的低工資是全球之冠,二三十兩已經算鉅額獎金啦。
*這是皇太極的原話。事實證明,他的眼光和胸懷確實遠超同期的任何人:幾乎就是憑一己之力,吳三桂打下來清初的半個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