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咋聞此信,也顧不得詳問自己的小定禮了,忙將如意拉進裡間,又給冬葵使了個眼色,後者會意地守在門口。
文怡壓低聲音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若說是因為不滿六姐姐在路王府賞花會上的不慎之舉,退親也就罷了,怎的卻是要改聘五姐姐?”文嫻與柳東寧……實在是讓人無法想象
如意低聲答道:“奴婢們也想不明白呢,老太太和大老爺聽到柳姑老爺這麼說,也都大吃一驚。柳姑老爺說,當時在路王府的花園裡,表姐妹遇險,東寧表少爺出手救助,本是好意,但事後卻舉止失措,把事情鬧大了,也連累了五小姐的閨譽,致使五小姐終身無靠。這是他的錯處,就該加以彌補的。六小姐閨名尚好,家世容貌才情都上佳,日後要另尋親事,也不是難事,可五小姐卻是無辜受到了連累。因柳顧兩家是至親,柳姑老爺不忍親戚家的孩子受苦,因此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文怡聽得無語。柳姑父與侍郎府從前關係如何,她不知道,但就她入京後的這幾個月的經歷來看,除了三姑母柳顧氏偶爾還會上門給母親請安外,柳姑父就幾乎沒進過顧家的大門對顧家的兒女們,更是不見有何關心之處。文怡還沒忘記,他為了打壓柳東行,甚至不顧自己這個內族姪女的名譽,不惜毀婚這樣的人,真的會為了內姪女的閨譽著想,就把人娶回來做嫡長媳嗎?
如意說,他認為文慧“閨名尚好,家世容貌才情都上佳,日後要另尋親事,也不是難事”,可文慧的閨譽比起文嫻只會更差況且當時在場的人裡,除了那個出言無禮的佟小姐,以及鄭麗君等一干不懷好意的人之外,都知道文嫻只是被文慧推倒,本身並無錯處。外頭的流言傳得這樣厲害,心裡明白的人不說出來,倒還罷了,卻不至於因為這些謠言便認為文嫻品行不端。而且文嫻自小是在平陽長大的,平陽與京城遠隔千里,大不了她回老家另尋親事就是了,雖然路王府小王孫那樣的好物件是不可再得了,但欲求一品行端正、身家清白的書香人家子弟,卻也不是難事,哪裡就到了終身無靠的地步?或許嫁得離家裡人近些,她將來的日子還能過得更好呢
相比之下,文慧的麻煩無疑更多。她本在平陽出過一回事,雖然為了顧氏一族的名聲,族長嚴令族人不得將此事外傳,但好好的一個嫡女被送進家庵清修,還是出身自族內最顯赫的一房,任誰都會覺得有古怪的。加上平陽一地的名門望族,基本都與顧家世代聯姻,多少會聽到些風聲,但若是找沒有親戚關係的富貴人家,門第又差了一層,大伯父大伯母恐怕拉不下這個臉。本來還想著她回京城後,憑著一向的美貌與才氣之名,還能攀上一門好親,如今卻鬧出這麼一樁醜聞外頭流言紛紛,聽說的人除卻少數認為她過於愚笨中了姐妹的算計以外,多數人不是說她心頭高、趨炎附勢,就是說她不知孝悌,違逆父母之命,又或是心地不仁,也有人說她狂妄自大、目無下塵,又不合群,甚至還有人重新將她與鄭麗君聯絡到一起,用鄭麗君的那樁醜聞以及兩人過去的密友關係來證明她也不是個規規矩矩的好女孩……等等等等。不管別人是否相信文慧的無辜,名聲到底是壞了,但凡是知禮的高門大戶,都不可能接納她這樣的媳婦;而略次一等的人家,還要考慮她的為人行事是否適合自家門風,嫁進門後是否會給婆家帶來禍事;再次一等的……她願意接受麼?侍郎府又願意接受麼?
由此可見,若論日後許婚不易,文慧比文嫻更困難些,柳姑父卻舍文慧而改聘文嫻,怕也是趨利避害之舉吧?偏他口口聲聲,都說成是為了彌補自家兒子無意中犯下的過錯,更是把那一樁“意外”,一再淡化,只說成是柳東寧好意救助表姐妹,無意中就將那傳言中最不堪的“姐妹爭夫”嫌疑給抹掉了。文嫻論父母家世比文慧要差許多,落在外人眼中,大概會覺得柳家不重出身門第,行事寬厚仁善吧?
可不是麼?本來就是好意相助的,不想出了意外,無意中連累了別人的名聲,為了彌補,就把家世比自家差許多的女孩兒娶進門做嫡長媳,真真是仁義君子
這件婚事一旦傳出去了,不管文嫻、文慧姐妹倆誰是誰非,也不管別人怎麼看待柳東寧當時的“糊塗”舉動,對柳家肯定是隻有好話的而文慧呢?名聲只會更壞;文嫻呢?若是嫁進柳家後,規規矩矩、安安份份,倒還罷了,但凡有一點不足之處,別人都只會說她不知感恩,不懂惜福她就算吃了再多的苦頭,受了再多的委屈,也沒有立場申訴一二。至於顧家,更是不可能為她出頭,因為他們在這件婚事上,是“佔了便宜”的
文怡回想起前世隨師父雲遊各地時經歷過的事,心情越發沉重了。
她記得她們當時路過一個小鎮時,便曾經見過一家所謂的“讀書人家”,聽說祖上曾出過舉人,這一代的獨子也是個童生,因此這家人在鎮上是數一數二的名門。他家本來給獨子聘了鄰鎮一個教書先生家的女兒為妻,還未成婚,這獨子便中了秀才,於是他父母便開始嫌棄那未過門的媳婦配不上兒子了。後來不知怎的,那家女兒被人發現給年方九歲的表弟做了一身新衣裳,他家便開始數落她不守禮儀規矩,只是他家兒子的老師覺得主動退婚有失信義,名聲不好聽,他家便只好改口說盡管對方不守禮,但自家還是守信君子,讓兒子娶了她過門。鄉人無不稱讚。可惜好景不長,那新媳婦進門一年,便陸陸續續有許多壞名聲傳出來,即便孃家人都為她抱屈,卻因她婆家名聲太好,不敢出頭,於是那新媳婦沒兩年就被折騰死了。她死後那家獨子在人前表現得傷心不已,反倒還得了美名,第二年還續娶了一個美貌的富家千金,聽說就是衝著他家那“守信、深情”的名聲去的。
文怡當時隨師父寄單的庵堂,就在那新媳婦孃家旁邊,庵中眾人都親眼目睹了她向孃家人哭訴的情形,明明她在婆家被當成丫環一樣天天做活,飯吃不飽,覺睡不好,稍稍有一丁點不樂意,就被罰去跑堂屋,病了也沒人請大夫來瞧,孃家人卻連替她說一句話都不敢,甚至不顧她哭訴,硬要催她出門回婆家。她丈夫只知道每日出門吃喝玩樂,在家就跟丫環**,功課都顧不上了,她略勸一勸,巴掌拳頭都要上身,因傷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故而外人都不知道,婆家還要在外人面前說她如何不孝不恭。只可惜她口中的婆家,與鄉人心中“名門大戶”、“道德君子”的形象差得太遠了,沒人肯相信,甚至在她死後,婆家所在鎮上的人還要說她“沒福氣”,“如此不孝的媳婦配不上夫婿如此抬舉”。
文怡回想起這個新媳婦的遭遇,越發覺得柳姑父不懷好意了。他的理由說得如此冠冕堂皇,為了讓柳家的名聲不會受這樁婚事的影響,恐怕就顧不得顧家的名聲了吧?
這樣的長輩真叫人生氣文怡想起自己將來嫁給柳東行後,同樣擺脫不了這個長輩,更鬱悶了。
如意見她臉色不好,想了想,小心問:“九小姐,您的小定禮總算要定下來了,您不高興麼?”
文怡嘆了口氣,勉強笑道:“固然是高興的,只是……我怕五姐姐跟柳家表哥的婚事傳了出去,咱們顧家的名聲會受影響呢六姐姐……名聲就更壞了。如意姑娘,你在大伯祖母跟前侍候……不妨略提醒她老人家一聲,萬不可為了保住這門親事,便放任柳家人在外頭……說些不利於咱們顧家的話,哪怕是中傷六姐姐的,也不好。”
如意吃了一驚,忙點頭應下:“奴婢知道了。”頓了頓,“九小姐,奴婢方才還聽到老太太跟大老爺說,五小姐的婚期就定在五月呢,因她年紀為長,按理說是應該先定親的,但是……”她偷偷瞥了文怡一眼,抿嘴笑道:“但是柳家那頭,卻是東行少爺為長。柳姑老爺與姑太太的意思,是先給東行少爺與九小姐辦小定禮,然後再給東寧少爺與五小姐定親,但是婚事就給東寧少爺先辦。老太太已經答應了會立時送信回平陽,將二老爺二太太請過來,給五小姐送嫁呢”
文怡微微皺了皺眉,點頭道:“我知道了。”她的年紀比較小,婚事延後也是常理,更何況她本是顧家六房的女兒,為了定親才上京的,萬沒有在祖母不在場的時候,從長房出嫁的道理。而文嫻出嫁的日子定得這麼早……莫非是為了防止夜長夢多?
文怡暗暗嘆了口氣。與柳東行的親事總算能定下來了,這固然是讓她放下了心中大石,然而未來夫家門風如此……她又忍不住難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