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想到的,不是別人,正是她親舅舅聶家昌。
這位舅舅,原是她母親的親兄,住在平陰城,與平陽隔著一座太平山,路途不過百來裡地。聶家外祖父有舉人功名,早年間還曾做過一任縣丞,正好與文怡的祖父顧克圖在一處地方當官。顧克圖去世後,盧氏老夫人拉扯著兒子長大,到了說親的年紀,得知這位故交就在平陰城安家,遣人去探望時,聽說聶家女兒出落得好,又想起早年兩家來往的情形,便給兒子定下了這門親事。
當時,文怡之父顧宜誠剛考中了秀才,跟縣丞家的姑娘倒也相配。聶家只有一兒一女,對女兒十分疼愛,雖然家境只是小康,也陪送了不少嫁妝,加上婚後小夫妻恩愛和睦,兩家可說是十分親密的。文怡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母親帶著她回孃家時的情形,當時舅舅十分疼愛她,甚至肯扮成馬兒,讓她騎到他背上,在堂屋裡到處爬。她跟舅舅家的表兄表姐一處玩,也十分融洽。
只是自打父母過世後,兩家便斷了來往。近二十年前的事,文怡已經記不大清楚了,只隱約記得母親過世後,舅舅舅母曾經來過一次,舅母還抱著她哭,只是那天,祖母很生氣,似乎還跟舅舅吵了一架,過後舅舅一家就再沒上過門。等到她大了,聽說平陰城鬧民亂的事,曾經求祖母派人去問一聲,祖母雖然答應了,臉上卻很不高興。再後來,便是舅舅上門討要奩田的事了。
文怡不知道祖母與舅舅是為了什麼緣故鬧翻的,但舅舅小時候的確很疼她,即便跟祖母不和,也不至於害她這個外甥女兒吧?母親的奩田,舅舅那麼多年都沒問過,若不是家裡遭了劫,興許是不會生起討要的念頭的。
文怡心裡有些發沉,覺得前世自己年紀小不懂事,許多事都沒留意,但這一回,她得要好生思量一番。那是自己的親舅舅,父族既然靠不住,就只能求舅舅了。若是可以,讓舅舅一家逃過那場民亂,避免了遭劫的命運,日後兩家是不是還能再來往?
不過,平陰城離顧莊這麼遠,她一個小女孩,想要跟舅舅家聯絡上,沒有幫手是不行的。而且,當初舅舅跟祖母是為什麼起的口角?她必須先弄清楚才行。
文怡沒膽子問祖母,便將主意打到了趙嬤嬤身上,尋了個藉口,說要趙嬤嬤指點她針線,將人請進房間,又關了門,才小聲將疑問說了出來。
趙嬤嬤原本笑嘻嘻的神情漸漸變得嚴肅,皺著眉問:“小小姐,你問這個做什麼?”
文怡略一躊躇,便將前些天在宣樂堂發生的事說了個大概,趙嬤嬤聽得氣憤填膺:“哪家的小姐這般沒有家教?!顧家百年的名聲,都被她敗壞了!”又抱怨長房與二房:“整天擺著公正仁慈的架子,真遇到自家子孫有事,便換了嘴臉,他們也有臉面來見你這個小輩!”
文怡聽了奇怪,長房還好說,文安文慧是嫡孫子嫡孫女,怎麼二房也算在裡頭?
她問了,趙嬤嬤才道:“怨不得你不知情,這幾日你都沒出門,老夫人又是不許在家裡講外頭是非的。二房的二少爺,正要往京城去趕考呢,因此四太太特地託了長房去打點。她平日最愛教訓人的,這回不吭聲,還不是因為有求於人的緣故?!你別怕,六小姐做了這樣的事,是長房理虧,鬧出去了,沒臉的是他們,怪不到你身上!”
文怡忙道:“嬤嬤,用不著了。我雖也有些生氣,但也沒打算跟他家計較,就怕鬧得大了,他家又使詐,咱們家反而落了不是。那到底是族長家呢。而且,事情叫人知道了,別人不說,祖母心裡必定會難受得緊。”
趙嬤嬤嘆了口氣,憐愛地望著文怡:“好小姐,嬤嬤知道你的顧慮,放心吧,嬤嬤不告訴老夫人就是,只是委屈了你。”
文怡笑了笑,轉移了話題:“正因為這件事,我看出來了,在這邊族中,就沒幾個人將祖母和我放在眼裡的,祖母和我平日裡有事要託人辦,找到族人頭上,低聲下氣求人不說,銀錢也花得多。我想著小時候舅舅最疼我,若是他能替咱們家出面,豈不是省事多了?外祖父是做過官的,舅舅在平陰城也有些臉面,有他做咱們靠山,族人也不敢欺人太甚。況且以舅舅的身份,往衙門裡辦事也便宜些。我曾聽人說,雖然咱們家是絕戶,但族產已經歸了公中,再置的產業便是私房。家裡若有了餘錢,十畝八畝的,多買些地,每年也能多個進項,豈不是比只守著兩個小莊子,一年得幾十兩銀子強?”
她這幾天跟在祖母身邊,明裡暗裡的打聽,對家中情形也有些瞭解。祖母的陪嫁莊子,幾十年來已經賣了不少地出去,剩下的二三十畝薄田,出產也不多,母親陪嫁的莊子大些,但一年也不過四五十兩的收入。兩個莊子合起來,再加上族裡發的錢糧,祖孫倆過得還算寬裕,但祖母這些年看病吃藥多了,再加上她要給孫女辦嫁妝,手頭總是緊巴巴的,連新衣服都捨不得做。文怡琢磨著給家中添些進項,首先考慮的就是置產。嫁妝什麼的,可以先放一放。
趙嬤嬤沉吟片刻,道:“小姐的話也有道理,只是這置產的事,先不要提。雖說後置的產業歸各家所有,但因小姐沒有兄弟幫襯,這私產就有些說不清,還不如將來……”想了想,又覺得文怡年紀太小,嫁妝之類的還不到說的時候,便改口道,“舅老爺的事,小姐算是問對人了。若是問了老夫人,怕是還要挨一場教訓。其實……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原是老夫人當年一時傷心,想左了,說的話不中聽,舅老爺惱了的緣故。”
原來當年文怡之父顧宜誠在趕考途中染病身亡,訊息傳回顧莊時,她母親聶氏立時便暈了過去。當時,母親已經有了四五個月的身孕,診脈的大夫們都說,八成是個男孩。由於母親太過傷心,日日哭泣,這胎沒保住,流了,母親傷了身子,又萬念俱灰,連藥也不吃,誰勸也不聽,生生熬死了。祖母盧老夫人知道聶家教女講究“三從四德”,又以貞烈為重,心裡便存了怨憤,想著若不是媳婦糊塗,不知保重,兒子也不至於絕了嗣,媳婦還絲毫不念女兒孤苦,硬要跟了兒子去,丟下她一個老婆子帶著小孫女兒在這人世間受罪。
說來也巧,聶家昌見妹子妹夫沒了,也是傷心,又擔憂這外甥女兒沒人照顧,老太太年紀大了,也不知道還能活幾年,擔心外甥女兒在族中受人欺凌,便想將文怡接過去撫養,又因為兒子年紀比他表妹略大幾歲,想讓兩個孩子定下親事,將來外甥女兒終身有靠,自己也能安心。
盧老夫人聽了這話,卻更生氣了,覺得聶家是要來奪她孫女兒的,她就只剩了這點血脈,怎能讓人搶走?!又嫌聶家兒子自幼體弱多病,將來還不知能不能養大,若是定下親事,將來有個好歹,孫女兒依著顧氏一族的規矩,是要守望門寡的,那豈不是害了孫女一輩子嗎?!況且,能教出媳婦那樣不顧大體的女兒來,聶家還不知道會把孫女兒教成什麼樣子呢!
聶家昌聽了這話,也生氣了。他妹子殉了夫,這婆婆還要說她壞話,他如何能忍?!於是兩人不歡而散。
聽了趙嬤嬤講述當年的事情經過,文怡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心中十分酸楚。原來,她也曾經有過弟弟……
抹去淚水,文怡哽咽道:“這麼說來,舅舅……原是疼我的?”趙嬤嬤嘆道:“舅老爺是真疼小姐,因老夫人忌憚他,他不好上門來,但每逢年節,也不曾忘了派人送禮,只是老夫人次次都把人趕回去了。”
文怡嘆了口氣。這件事,不管哪位長輩,她都不能埋怨。祖母和舅舅都是因為心疼她,才會鬧起來的,想到去世的母親,還有那未來得及出世的弟弟,文怡又忍不住默默哭了一場。
待擦乾淚水,文怡才道:“嬤嬤,既然是為了這個緣故,你說……祖母會不會不樂意我跟舅舅親近?”
趙嬤嬤抹了抹淚,想了想,道:“老爺太太的孝期已過了,老夫人雖傷心,瞧她平日的情形,大約已經消了幾分氣。只要小姐孝順,又不再提那撫養或定親的話,小姐想跟舅家來往,也是正理。老夫人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應該不會攔著的。”忽然又記起了一件事:“再過幾日,好象就是舅老爺生日是不是?我記不清是哪一天了,是初三,還是初五?”
文怡想了想:“是初四,那年我隨母親回孃家省親,才過了舅舅生日,第二天本來要回來的,舅母說,再過三天便是乞巧節,叫我母親過完節再走。”
趙嬤嬤也想起來了,笑道:“小姐記性真好!就是初四!想來也沒兩天了,小姐若真有心跟他家來往,不如就備一份禮,以小姐的名義送過去給舅老爺祝壽吧?”
文怡點點頭,又搖了頭:“不,當年兩家鬧得這般,祖母又年年拒他家的禮,我得親自走一趟,不是為了給祖母賠不是,而是請求舅舅,不要怪罪祖母。”她越想越覺得自己有必要這麼做。家裡沒有得力的下人,有些話,在信裡說不清楚,她想要讓舅舅做自己的助力,就得親自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