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王元懌乃是孝文帝之子,從小就聰慧伶俐而且長的好看,跟自己哥哥元恪的關係也好。
孝文帝死後,元恪剛一繼位,元懌就被封為侍中,領門下省。
元恪死後,其幼子元詡繼位。
自古,主少國疑。
元懌作為宗室中輩分高,又極有能力的人,自然會成為胡太后這孤兒寡母的在朝堂上的依仗。
元懌能夠走到權傾朝野這一步。
靠的就是1%的努力,9%的天賦至於另外90%靠的什麼?
長得好看,胡太后每次看見他都內心,歡喜!
從太極殿走出,元懌正在跟吏部尚書李韶、度支尚書等人一同商議給六鎮具體封賞的事項。
“獎賞之事,拿捏好分寸即可,朝廷也不富裕。”
“可……朝廷大肆中軍,還嘉獎了立功的那幾人,若是不給於六鎮軍民足額賞賜,怕是會激起怨憤。”
“這不正好給六鎮軍民樹立了一個榜樣嗎?朝廷就是會重賞有功之人,下次再北征蠕蠕,六鎮軍民定當奮勇殺敵,六鎮軍民苦,我們都知道,但朝廷諸多事宜都需要花錢,先苦一苦六鎮百姓,罵名我來擔著。”
這時,一宮女快步走來。
元懌等人一眼便看出這是貼身伺候胡太后的婢女。
李韶等幾位官員不再多言,反而一個個極為識趣的衝著元懌躬身行禮,便說下去處理公務。
元懌則跟著婢女轉身前往顯陽殿。
到殿門口的時候,婢女就不再跟著,元懌走進一看,只有胡太后坐在案前,皇帝元詡並不在,而胡太后身邊並無其他婢女。
他明顯錯愕了片刻。
今天玩這麼大?
可再一看胡太后的表情不像是要找他‘歡喜’的樣子,當即開口詢問,“太后,有何要事?”
“又無他人,你過來便是,何須這般拘謹?”
元懌這才上前,胡太后則將那份密奏遞給他。
元懌接過奏疏一看,僅僅只是粗略一撇,跟之前的胡太后一般,露出驚駭之色。
奏疏最為核心的便是‘求銓別選格,排抑武人,不使預在清品’,就是請求朝廷在改變官員的選拔標準,禁止武人晉升為文官。
胡太后和元懌都驚駭的原因就是……這等於撅了朝中武人的根,尤其是中軍,這是要徹底斷絕中軍這夥人的上升通道。
“想必乃是徵西將軍之意,其身體有恙,便由其子呈交密奏。”
徵西將軍張彝,出身清河張氏,乃是三朝元老,年輕時還參與過孝文帝的遷都事宜被重用,但在宣武帝元恪時期因為與當時的外戚權臣,孝文帝皇后,宣武帝生母之兄高肇爭奪陳留公主,得罪了高肇,便將其停職。
在高肇掌權期間,張彝得中風後直接偏癱了,胡太后聯合領軍將軍於忠剷除高肇等人奪回權力後,便重新啟用張彝,封其為徵西將軍,其子也得到重用。
長子張始均為尚書郎,其次子張仲瑀乃給事中,這些可都是無數人眼饞不已的清要職位,也就是其奏疏中要求禁止武人升遷的職務。
元懌一眼便看出其中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