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個臭丫頭,這可是救命的良藥,豈能給你練手,這人參師傅給你炮製好了,你拿回家交給你奶奶,至於你想要練手,師傅給你找藥材,不許糟蹋藥材!”
“可是......”
“就這麼說定了!”
“好吧,師傅既然這個是救命的藥材,你和爺爺們留兩株人參吧,給爺爺們補身子用!”
這東西劉一一小朋友表示她真的不在意,山上可是有很多,小丫說了深山有很多這種棒槌,比這個大的比比皆是,既然是好東西,爺爺們多用一點,也可以補身子。
看到一一至誠的模樣,趙天陽也沒有反對,對於小徒弟的暈倒他多少還是聽說一點的,他在後山賺了這麼長時間也沒有找到一株人參,自己小徒弟不過是留了一圈就找了這麼多人參回來,還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師傅,我想學您說的那個針灸,看起來好好玩的樣子!”
小一一最想學的就是那個針灸,可是師傅說自己現在在不到時候,可是那個看起來真的很好玩!
“一一,你現在學針灸還是太早!”看到小徒弟嘟著嘴,立馬補充道,“你什麼時候背會了人體穴位,什麼時候學針灸,我會給你畫一幅人體穴點陣圖,等你背會了,我一定教你針灸!”
“師傅,這可是你說的,一一最聰明瞭,一一要學習針灸!”
趙天陽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雖然知道小徒弟記憶力很強,但是人體穴點陣圖可不僅僅是靠記憶就能夠記住的,想當初他學習背誦人體穴點陣圖的時候足足用了有三個月的時間,不僅僅是單純的記住穴位,還有穴位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能夠在人體模型上面找準穴位,若不然那真的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
穴位,學名腧(shu,四聲)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透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
腧(shù,第四聲)穴學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醫學,是針灸專業的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在針灸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絡、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
“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穴道:是人類及動物共有的電位最高的皮下電場區,是神經主幹和神經末梢經過的地方,是人類和動物身體中電勢能最高的地方,這部分破壞或者壞死,以及外力破壞及阻礙,都會引起麻、脹、癢、痛、酸等症狀,甚至會產生組織、器官、迴圈和心腦不適、還可導致殘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體中重要的電場,也是與大腦密切聯絡場所。
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醫用402個,其中要害穴位有108個,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為72個,致命為36個。
Z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面板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
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歎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
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就算是國手趙天陽,對於人體穴位也不敢說是萬無一失,畢竟人體穴位實在太多太多,大多數是隱藏在表皮之下,想要透過針灸治療疾病,並不簡單,整個Z國現在也就只有趙天陽能夠稱為國手。
“這是我師傅也就是你師祖當年傳給我的,現在我交給你,希望你能夠認真的背誦,而且要理會其中的含義!”
劉一一小朋友小胖手接過趙天陽手中有些破爛的書本,翻開一看,裡面全部都是人體穴點陣圖,講解很清楚,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這她從兩歲開始就跟著張天德學習,這上面的字自然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