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兩戰,華夏軍投入五千多兵馬,耗費近萬枚火箭、一萬餘枚手榴彈和上萬支神臂弓利箭,付出了犧牲一百三十一人、受傷五百餘人、折損戰馬一百餘匹的代價,取得了殲敵七萬五千餘人、俘虜兩萬一千餘眾、繳獲遼國戰馬上萬匹、收穫遼國武器不計其數的輝煌戰績!
此次長城口之役,打出了華夏軍的氣勢與威風!新式武器的優勢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華夏軍與安肅軍忙著打掃戰場之時,撤出戰場的耶律延禧、耶律和魯斡、耶律淳、蕭兀納等人始終覺得不安全,如驚弓之鳥般率領殘餘的一萬四千餘眾繼續往後撤退,這一撤就退回到了遼國南京析津府。
退回到南京析津府後,耶律延禧、耶律和魯斡、耶律淳、蕭兀納等人看著死裡逃生的一萬四千餘眾,欲哭無淚,痛心不已。
進攻長城口時,耶律延禧統領的大軍有十一萬餘兵馬,可在不到七天的時間裡,轉瞬間就折損了九萬六千餘人,這讓耶律延禧、耶律和魯斡、耶律淳、蕭兀納等人懊喪不已!
不僅長城口之戰如此,其他方向的各路遼國大軍也遭受到了迎頭痛擊,十二萬兵馬折損了一大半,能逃回來的只有四萬餘人,據說阻擊攔截他們的也是一群衣著怪異手拿神雷的宋朝軍隊,那神雷神箭的威力不可阻擋,非人力可匹敵!
這些遼國大軍遭遇到的正是由燕勝、王進、折可適等人統領的第二路華夏軍和李廷玉、馮坤、魏釗等人統領的第三路華夏軍以及林沖、郭成、孫奇等人率領的部分第一路華夏軍的頑強阻擊,這三路華夏軍官兵們憑藉手中神奇的火箭和新式手榴彈,把大部分的遼國士兵都埋藏在了宋、遼兩國近七百里長的邊境線上!
其中駐守遂城釜山村鋪以及滿城一帶的林沖所率領的部隊受到的壓力最大,耶律延禧在這一區域投入了兩萬餘名兵馬的兵力,意圖也在這一路撕開宋朝人的防線,跟長城口的遼國大軍形成兩邊夾擊的態勢!
可惜這兩萬遼國大軍碰到的是豹子頭林沖,他的性格雖然有點柔弱,但作戰卻是最為勇猛和有智慧的!林沖採用誘敵深入然後打擊前後兩頭的策略,驟然出擊,持續不間斷的猛烈襲擊下,不出三個時辰,遼國大軍就徹底崩潰了,鬥志全無,被林沖帶領騎兵旅四百名騎兵和兩千名華夏軍第一師官兵們或手持手榴彈或手持神臂弓一擁而上,追擊掩殺,狼狽得猶如喪家之犬,鬼哭狼嚎般四散奔逃。
此一戰,林沖所部只付出了犧牲一百餘人、負傷三百餘眾的輕微代價,取得了殲敵一萬五千餘人、虜獲二千餘名俘虜、繳獲戰馬五千餘匹的輝煌戰績!逃出生天的遼國士卒只有二千餘人,連他們的主帥耶律國珍也成了手榴彈爆炸之下的亡魂。
其餘戍守在邊境線上的華夏軍各部,也都有所斬獲。
歷時不到半個月,來勢洶洶的遼國二十三萬大軍就此灰飛煙滅,能幸運逃回遼國南京析津府的還不到六萬人,其中一半是傷員,可謂損失慘重,其境遇比西夏大軍還慘!其中遼國最為精銳的鐵騎鐵林軍,出征時有十萬之眾,戰鬥結束後卻僅剩一萬餘人馬,將近九萬人或被炸死或被俘,這樣的損失讓耶律延禧等人心頭滴血,痛徹心扉。
此役過後,加上戍守遼國國都上京的兩萬鐵林軍,遼國境內的鐵林軍就只有三萬餘人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鐵林軍的歷史就此被終結了,榮光不再!
宋朝人大獲全勝!驚魂未定的遼國人只能龜縮在南京析津府中,不敢離開半步,而心高氣傲的耶律延禧氣急攻心、鬱郁難解之下病倒了,五萬多人的殘敗部隊只能移交給其叔祖父耶律和魯斡來統帥,他則灰頭灰臉地給送到遼國國都上京臨潢府,不甘心地治病去了。耶律延禧是遼國未來的諸君,遼國其他人可以有失,但他卻是一絲一毫都不能有所損傷的!
耶律和魯斡接過遼國兵馬大元帥的帥印,卻絲毫也高興不起來,心中如堵著一塊大石,鬱結難解。饒是他久經戰陣,也被此次駭人的戰鬥場景嚇怕了,只能領著五萬多人的殘兵敗將駐守在南京析津府中,不敢異動分毫,他也是無計可施了。
遼國國主耶律洪基任命其寶貝皇孫耶律延禧為遼國兵馬大元帥,在歡送他和二十三萬兵馬出征後,自信滿滿,覺得此次征服宋朝人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在其皇孫出征後,耶律洪基照樣是笙歌燕舞,紙醉金迷。
不幸的是,耶律洪基等來的不是勝利的喜訊,而是兵敗如山倒的噩耗!
半個多月後,二十三萬遼國大軍被宋朝人打得支離破碎慘敗而歸的訊息傳到上京時,縱情聲色的耶律洪基聞訊當即嚇得靈魂出竅,冷汗直流,氣血上湧之下竟一下子暈了過去,他也病倒了!
事態緊急,耶律洪基只能連夜從前線召回耶律延禧,美其名曰是讓耶律延禧回上京治病,實則是為了預防他出現不測后帝位更替的問題!
果不其然,耶律洪基就此一病不起,兩個月後就嗚呼歸天了,他的皇孫耶律延禧順利接位登基,成了遼國第九位皇帝,史稱天祚帝,也就是遼國的末代皇帝,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