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第九十二章 改革起成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二章 改革起成效 (2 / 2)

來到廣場邊上,只見整個隊伍彙整合了青綠色的鋼鐵洪流,跟周圍的灰色營帳相映成輝,煞是壯觀。眾人穿著青綠色的軍鞋,套上青綠色的衣服,戴著青綠色鑲嵌著黃色綢帶紅色五角星的軍帽,配上淺灰色的皮帶,甚是新穎奪目,精神抖擻。厚實的新式軍裝,不僅漂亮,而且也暖和。如此雄赳赳氣昂昂的隊伍,整齊而劃一,堪堪亮瞎了眾官兵的眼睛。

包括周桐、燕勝、李廷玉、曾寬、林沖、王進、索超、厲鎮國和司方國等人在內,所有華夏軍官兵看著自己身上穿著的嶄新綠軍裝,均是興奮莫名,胸中一股豪情油然而生,太帥了,這才是軍人的英雄本色!

武植看著也是滿意,這才是他心目中該有的華夏新軍樣子!

換好新式軍裝,全體官兵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華夏軍的規範化管理與訓練就更上一層樓了。

在華夏軍全體官兵換上新裝後,武植趁著一次早朝的機會,上了一份奏疏,提議把每三日一早朝改為每五日一早朝,並且把上朝時間改為從辰時初刻(早上七時)開始,上班當值時間則改為從早上七時開始,到下午四時結束,這樣可以養精蓄銳以應付日常的工作。

當時的朝廷朝會,施行的是大朝會和垂拱殿視朝制度。在元旦、五月朔望、冬至大朝會時,九品以上的每個京官都要參加,拜見皇帝;而垂拱殿視朝則是規定五品以上的朝參官才可以參加,每三日一朝,也叫早朝,苦逼得很,武植很是不習慣。

五日一朝本是王安石在變法時提出來的,延續了十七年,後來元祐更化時就把王安石的變法都否定廢除了,改成一日一朝。高太后去世後,趙煦親政,但為了顯示自己意欲中興的宏願,為了標榜自己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趙煦並沒有改回五日一朝,而是改成三日一朝,這還是坑苦了朝中的大臣了!

早朝,即垂拱殿視朝,規定門下省起居郎、中書省起居舍人及尚書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即五品侍從官以上,為「日參官」,每三天都要參加早朝。宋朝對於官員上朝時間有著明確的要求,漏刻是上朝的時間標準,而在等待朝會開始前的時間被稱為「待漏」。宋朝還專門建立了不同等級的「待漏院」,為官員們充當歇腳的地方。待漏院的作用可不止是充當歇腳這一項,宋代繼承了五代時期的制度,待漏院的管理也日益完善,在官員等待之時,會有專門的人員進行點卯,派人監督臣子的上朝情況,如有遲到未到者,要登記起來呈報給皇上。有生病請假的,也會派遣專門人員去檢視真偽。

早朝時,大臣們每天必須在凌晨二時左右就要起床,三時左右必須穿過御街到達右掖門前等候,待更鼓響起,大臣們開始列隊進入皇城,途中不得高聲喧譁,來到待漏院進行點卯,五更天時(四時五十分左右)文德殿前鼓聲響起,就意味著開始上朝了。由於上朝時間太早,很多大臣在上朝前的晚上都沒有睡覺,而是在到達待漏院之後坐在椅子上靠著牆假寐。

宋朝京城當官的辛苦受到不少文人墨客的抱怨,著名詩人歐陽修就曾寫道「臥聽竹屋蕭蕭響,卻憶滁州睡足時」,他拿現在和在滁州當太守時候相比,說現在上朝太累了,沒有滁州當官的時候快樂。

武植也是早就厭倦了這種黑白顛倒生物鐘完全被打亂的日子,深惡痛絕。

趙煦思慮了很久,也跟章淳、曾布、安燾和黃履等宰相商量了很多次,最終採用了武植的提議,把每三日一早朝改為每五日一早朝,上朝時間也改為從七時(即辰時初刻)開始,點卯的時間就改為六時四十五分(即卯正三刻

)左右。改革後,上朝時間整整比以前早朝推遲了兩個多時辰!眾位官員上班當值時間也改為從早上七時開始,到下午四時結束。

以前的早朝,需要眾人在凌晨兩點左右就要起床,不光眾文武百官們辛苦不已,皇帝趙煦也是苦不堪言。可大家礙於祖宗法制,除了王安石之外,誰都沒有敢提出要進行改革。現在武植頭很鐵,膽大包天提了出來,趙煦和眾人也就順水推舟,皆大歡喜了。雖然趙煦和眾人在大庭廣眾之下還訓責武植不遵祖宗法度,但內心裡其實早就樂開了花,謝天謝地了!

周桐不是朝參官,所以他除了大朝會外,平日裡一般都不用上朝,比較輕鬆,武植很是羨慕。

對於趙煦和朝廷商定的結果,武植頗為滿意,以後就不用凌晨兩點多鐘摸黑起床了,睡覺時間不夠不說,還很容易傷身體。

侯府離右掖門比較近,坐馬車過去不到一盞茶的功夫就到,所以每天,武植幾乎都是在五時四十五分左右(即卯時三刻)才起床,如廁、洗漱、吃早餐,趕到右掖門時正好在六時四十分左右,再用三、四分鐘走到點卯房(待漏院)點卯,時間掐得剛剛好。而且五天一次,武植頓時覺得比以前上早朝時要輕鬆了許多。

趙煦和眾文武百官們也沒有那麼辛苦了,一掃以前上早朝時睡眼朦朧、萎靡不振的樣子,精神百倍,早朝議事決策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很多時候都不用等到巳時初刻就可以早早地結束了議題,早早地就可以散了朝,眾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時也沒有再打瞌睡了。眾人神清氣爽,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數倍不止。

小小的改革,竟然能收到如此驚人的效果!連趙煦在內,眾文武百官們都不禁對武植再一次刮目相看,為他的智慧所折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