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此,金純毫不居功自傲,也不願享受特權。朱棣曾多次要封贈金純子孫官爵,而金純對皇上的蔭恩之意,一直堅持不受,他不願子孫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享受高官厚祿和特權。
對這樣的人,朱瞻基一直是非常尊重的,但是朱瞻基越是尊重他,他越是苦惱。
因為朱瞻基走的路,根本不是他想走的路,甚至是背道而馳。
但是,他卻又不能說朱瞻基走錯了。
如今的大明經歷了三任帝王,除了朱允炆親近儒家,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不算親近儒家。
偏偏朱允炆當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趕下了臺,兩位不親近儒家的皇帝反而乾的都很不錯。
他一直都在懷疑,難道儒家治國真的不對嗎?
現在這個太孫朱瞻基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不管是在草原親身殺敵,還是在東瀛連連放火燒城,都看不到他的仁心之舉。
他對儒家也不算親近,雖然現在對解縉一家很好,但更多是因為個人感情。
可是偏偏這個太孫,在民間的聲譽卻又好的讓人羨慕。就連鄉間老農提到他,都會來一句那是老天爺選的好聖孫,連天都上過了。
這次出使東瀛受阻,在對馬島等到太孫駕臨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暗中觀察這位太孫的一言一行。
雖然年不足二十,但是這位太孫卻能將所有將帥擰成一股繩,哪怕是讓鄭和這個閹人為副帥,也無人不服。
他原本以為安遠侯柳升會不服氣,但是也被太孫治理的服服帖帖。
兩國開戰,自然不能談仁義,但是火燒連城就有損天和了。
但是金純卻看到了將士士氣高漲,忠心耿耿。
至於後面的勒索各將軍,大名,更是一副商人嘴臉。但是當真做起生意來,那些倭人一個個反而眉開眼笑了。
更重要的是,十幾萬大軍出征,耗費甚多,短短几日,大明就賺回了這些開銷,還賺了能建兩座大城的材料。
那些倭人原本畏懼大明如鬼,五千人的京觀讓倭人應該仇視大明,但是現在那些倭人為什麼就挖出金銀也想跟大明貿易呢?
太孫讓他擔任招撫使,安撫民眾,他原本以為是個苦差。可是不過數日時間,大阪的廢墟就是左近,那些倭人似乎就忘記了仇恨。不用安撫,只需跟他們貿易,他們就喜出望外。
看似這位太孫從來不走正道,為什麼偏偏所有的事情累積起來,卻獲得了最好的結果呢?
他覺得自己還需要再看看,越是看不明白,就越是應該多看,多想。
也就在大軍出征京都的這日晚間,來自大明的運輸船隊抵達了大阪灣。
他們運來了大軍需要的糧食,修補戰艦的各種物資。來了才發現,如今的大軍除了糧食不缺,其他物資幾乎已經裝滿看百艘貨船。
而在南港島上,還有堆積如山的各種物資。
楊章德一路都心急如焚,見到朱瞻基之後,知道神機營已經出發京都,而且錦衣衛這邊的行動已經安排了出去,登時失望無比。
他來東瀛是想立戰功的,但是偏偏這裡已經用不上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