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朱棣來說,他固然能夠強硬地推行一些政策和行動,但是這跟文臣們自願支援的時候有天壤之別的差距。
很簡單,任何一項政策,任何一個計劃,都需要人來執行。
誰來執行?
只有這些文臣們!
哪怕是行軍打仗,沒有文臣的支援,行軍路途中吃什麼,喝什麼?兵器,補給何時運抵戰場,這都是文臣們控制的。
他們自願的時候,各項工作進行的就快,他們心不甘情不願的時候,哪怕就是執行命令,磨洋工的時候也不少。
這樣不同的態度,造成的結果也是大不一樣。
以前就是因為文臣的不配合,三年下來,西征的糧草,馬匹,車駕什麼的,透過民夫們的轉運,緩慢地運到西北,到現在都還不夠。
不是他的銀子沒有給到位,而是各地官府,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來合理拖延。
他就是皇上又能怎麼辦?把他們都殺了?換一批人恐怕還不如他們乾的好呢!
任何行動如果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進行溝通和妥協,莽撞和強制只會把事情辦的更糟糕。
現在,這個問題似乎解決了。
他用了三年的時間都沒有讓這幫大臣們改變主意,瞻基只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話,就讓他們領悟到了其中的意思。
想通了這個環節,他忍不住笑了起來。“去看看太孫在幹甚,讓他來……算了,我還是去興慶宮吧。”
後宮妃子的大殿朱瞻基不方便去,他住的幾個大殿雖然架子大,但是因為太大了,不僅冷,更不舒適。
興慶宮雖然是皇宮內最先改建的宮殿,硬體條件跟其他宮殿差不多,但是朱瞻基的喜好自然偏後世,怎麼舒適怎麼來。
每次到了興慶宮,朱棣也感覺格外舒服。
但是其他宮殿就沒有這麼自由了,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像三大殿,裡面的規制幾乎都不能變。
儀仗抵達了興慶宮,朱瞻基從給孩子們建的玩具房裡連忙迎了出來,頭頂上還粘了幾根鴨毛。
看他這副模樣,朱棣想要罵他幾句,但是又看到玩具房內一群孩子瞪大了眼睛看著他,他罵不出口了。
“孩子們可以寵,也不要寵的過分了,我可不願你將來養出一幫紈絝。”
朱瞻基笑道:“孫兒知道。離家三年,孩子們都不認識我了,這才跟他們培養一下感情。”
“聽說你把孩子們的功課都停了,不讓教他們識字?”
如今的孩子們學認字,可沒有後世的拼音。一開始蒙學,直接就是三百千。
才三週歲,不到四歲的孩子們懂什麼?因為要記字,一個個腦袋思維都僵化了。
所以朱瞻基回來以後,就讓停了教識字,只讓教孩子們學數數。
他準備用一兩年的時間,搞出漢語拼音來,然後孩子五六歲了,剛好可以學識字。
在沒有漢語拼音之前,學認字不靠音,只靠字義。不把意思記住,這個字就等於認識了也沒用,除非經過幾年的系統學習,才能真正掌握。
這也是古代蒙學更加艱難,教育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孩子們太小,學識字還早了一點。等五六歲了,我會把他們都安排到下馬橋農莊統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