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對這段歷史不太熟悉,他只知道這七千騎士抵抗了奧斯曼人幾十年。
如今看到大明買下了克里特島,他們希望能夠和大明結盟,共同抵禦奧斯曼人。
羅德島距離奧斯曼本土只有十幾公里,在克里特島的東方,隔開了大明和奧斯曼人。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雙方有結盟的基礎。
但是大明並不在乎奧斯曼人,更不願意因為結盟失去了自己中立的位置,所以對於結盟並無興趣。
等朱瞻基回到大明,朱棣就要御駕西征。只要跟帖木兒國的戰鬥打的不丟人,奧斯曼人知道了大明的厲害,就不敢對付克里特島上的大明軍隊。
所以,朱瞻基毫不猶豫拒絕了他們的結盟請求,但是願意公平與醫院騎士團進行貿易,為他們提供訂製武器。
在克里特島,朱瞻基也會見了奧斯曼帝國的使者,向他們申明大明的中立立場。大明絕對不會參與西方的戰爭,如今留在克里特島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與各國進行貿易。
如今的克里特島,希臘人,羅馬人,突厥人,阿拉伯人,還有大明人共聚一個島上,沒有哪一方有特別大的優勢。
大明降低了稅賦,並且一視同仁,讓這個島上的居民最起碼在明面上,臣服於大明。
看到這些異族人心悅誠服地對他進行跪拜,他暗想自己是不是提前搞出了一個“海上瑞士”。
這些人嚐到了低稅負的甜頭,以後不管哪個國家想要攻打克里特島,他們恐怕都不會屈服。
三月五日,朱瞻基抵達了馬穆魯克王朝的亞歷山大,在這裡迎接朱瞻基的,是馬穆魯克王朝的國王法拉吉,還有他派來的一千多艘河船。
在這裡大明艦隊也要開始分道揚鑣。
去除留守歐洲的一萬一千海軍,一千多內侍,文官,醫師,數百修船的工匠,大明艦隊大約還有六萬七千人。
其中幼軍兩萬兩千人,羽林衛一萬兩千人,朱瞻基與宗室,文官大約四千人,海軍將近三萬人。
但是大明艦隊回去的人數並沒有減少多少,因為在歐洲,朱瞻基招募了大約三千人的數學家,工匠等各種人才。
他們這些人拖家帶口,總人數也超過了一萬。
除了海軍將會返回休達,然後繞過非洲,原路返回大明,幼軍,羽林衛,文官等大部分人都會透過古運河抵達開羅。
從開羅抵達蘇伊士,然後在蘇伊士建立一個基地。
當海軍艦隊原路返回歐洲東部,然後回到蘇伊士來接朱瞻基他們回返大明。
這樣的話,大部分人就不需要再經歷長達半年的海上漂泊生活,更主要的是,不會讓這些異族人知道整個航線。
世界在大明少數人眼中是清晰的,但是對歐洲人來說,還是混沌不清的,他們根本不敢離開大陸,進入海洋。
留守歐洲的海軍將士都是從自願留守的將士中間挑選出來的,他們將會在歐洲駐守三年,等待未來的大明艦隊抵達,然後與他們換防。
之所以自願,是因為留守的海軍將士俸祿增加五成,並且所有的吃食由朝廷承包。他們在這裡當兵三年,只要不亂花,等回到大明,一個個都能變成小富翁。
朝廷當然也不會虧,別的不說,光是靠給這些歐洲貴族治療性病,大明就能日進斗金。
更別說這次貿易之旅,大明賺的盆滿缽滿。一次貿易,可以駐軍五十年都還有盈利。
當然,這也只是因為第一次的貿易有這麼大的利潤,歐洲的金銀都被大明一下子賺走了一小半,下次絕對沒有這麼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