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五世卻露出了驚訝的神情。“不是已經吃過早餐了嗎?現在還要吃飯?”
還是大明招的葡萄牙翻譯替朱瞻基回答道:“雖然大明士兵基本上是一日兩餐,但是將領們都是一日三餐。”
就這一天吃三頓飯,又引起了他們的好奇,詢問大明的糧食產量,每頓飯都吃些什麼。
一頓飯不吃餓不死,何況朱瞻基也根本餓不到,他剛坐下,劉萬他們就給朱瞻基的面前擺上了十幾份宮中的點心,泡了一壺香濃的龍井。
其他人的面前雖然沒有小吃,但是也都泡上了一杯香茶。
大殿內不能生火,他們這些人為了喝一杯茶,需要幾十個人從駐地那裡將水燒開,然後不能脫離監督的視線,快速運到這裡來,這種浪費讓一幫大主教目瞪口呆。
朱瞻基就是來顯擺的,他要從頭到尾,都給這些歐洲人一種你們很落後,我們很先進的觀念。
磋商終於在一地雞毛中正式展開,但是這個時代的歐洲禮儀雖然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但是國際議事規則卻還沒有一套標準。
面對朱瞻基拿出來的一整套完整議事規則,他們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才終於確定了下來,按照大明這一套規則議事。
其實這也不是大明的議事規則,在大明,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或者說是誰掌權說了算。
這種相互磋商,相互妥協的議事規則,其實是照抄了後世的那一套。
當然,他不會拿出羅伯特議事規則那一套,大明不需要太公平,在任何時候都要佔據裁決權。
朱瞻基做的就是要求確定議事框架,議事內容,然後按照順序依次磋商,誰也不能隨意改變程式。
其次,在議事過程中,任何反對意見都必須要比之前的意見得到更多認可才能被接受,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
雖然一開始的交涉很多,但是第一天的會議並沒有進行太長的時間。
雙方確定了磋商的範圍和規則,建立磋商的框架,然後就是朱瞻基代表大明,對這趟歐洲之行的目的和意義進行了闡述。
朱瞻基當然不會說自己來歐洲就是為了遏制他們的發展,而是將貿易擺在了最前面。
他帶來的所有貨物,都是歐洲需要的,甚至是渴望的。
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發展航海,其目的就是為了金銀和香料。
現在,大明將他們需要的貨物直接擺在了他們的面前,不需要他們再去冒險就能得到“廉價”的貨物,比之前他們跟奧斯曼人貿易,已經降低了許多成本。
朱瞻基甚至不需要明著說不許他們出海,當出海的成本還要大於他們能獲得的利益的時候,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冒險。
最起碼,不會全民冒險。
當然,因為大明的出現,他們會對東方也充滿好奇感,這也可能成為他們向東方的動力。
但是他們造出能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還要一百年,大明絕對不會幫他們發展技術。等他們能出海的時候,只需要專門安排一批海軍,消滅他們的艦隊就好了。
朱瞻基佔領休達,一方面是為了佔領這個海上要道,另一方面,就是想要安排人監視著歐洲的發展。
所以在大明與歐洲貿易之外,朱瞻基透露出來的第二個目的,就是為了與歐洲發展“友好”關係。
大明未來會在歐洲各國設立使館,同時也歡迎歐洲各國前往大明設立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