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見朱瞻基如此說,一時之間反倒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了。他沉吟了好一會兒說道:“和自永樂元年就開始出海,這十五年見走遍了中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再也沒有見過一個國家有我大明強盛,富饒。臣一直在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一直要有戰爭,為什麼就不能和平相處?但是發覺,只要有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民族存在,戰爭就會永不停止。
以前的大明並沒有絕對優勢,只是一個草原,就讓大明束手無策。但是自殿下將火槍改進,並且能大量生產,如今的大明就有了統一中洲大陸的能力。如果這些國家全部都處於大明的統治之下,是不是,以後就不會再有戰爭了呢?
所以臣對殿下的計劃不僅沒有半點意見,還非常支援。以前臣只能聽陛下的命令,以安撫為主,不會插手南洋各國的事務,但是如果把這些國家全部變成大明的疆域,由我大明頒佈法令,萬民莫有不從,那天下也就沒有了戰爭。”
朱瞻基聽到鄭和的話,真的有些傻眼了。沒有想到,在幾百年前的這個時代,竟然就有了鄭和這樣的和平主義者。
他已經完全摒棄了國家,民族,宗教,成了一個真正的泛愛主義者。
朱瞻基忍不住說道:“想法是好的,但是很難實現。”
鄭和問道:“為什麼?”
朱瞻基最喜歡這種經驗碾壓,這是這是他比這個世界上的人唯一強的一點。不管是智商還是情商,後世的人並不比古代的人更強,唯一強的就是經驗和多了幾百年的閱歷。
“首先,這件事要分開來看,一面是其他各國對大明的接受程度,一面是大明具備的管理條件。而這兩方面,還都要包括個人與團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首先來看各國對大明的態度,不要說南洋各國和遠隔千山萬水的西洋各國。僅以韃靼為例,不是一個民族,不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與大明的融合就有著根本的矛盾。因為距離近,所以大明可以慢慢地影響韃靼,利用北明山銅礦的利益,將大明和韃靼聯絡在一起,但是這並沒有解決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根本矛盾。
當初的蒙元實行不同等級的管理模式,這已經被證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民族願意當低等人,這樣只會引起不斷地抗爭。
這只是從大的方向來分析,而具體到了細節方面。大明的管理,韃靼的管理,都是由個人來實行的,是人就會有私心,就會有自己的利益。不是每個大明人都會維護大明的利益,特別是在大明的利益與個人的利益相互衝突的時候。
其次,我們再來看大明具備的管理條件。如今從大明傳達一條命令到漠北,就需要一個月,而從大明傳達一條命令到南洋,不是順風期間,就需要三個月,而到西洋,更是需要一年多。任何一條命令,傳達到西洋的時候,可能早已經過時。
而且,大明的層層管理人員都有私心。這種距離和時間帶來的管理難度,會讓原本利民的政策,到最後變成了害人。前宋王安石變法,青苗貸本來是利民的,可是最後變成了害民,這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許多時候,朝廷的政策在州府還能執行,到了縣城,就已經變的面目全非。而到了鄉鎮,只能靠鄉老來自我管理。
這還是在大明境內,出了大明,朝廷根本管不了。所以我說滇國公的想法是好的,卻不合實際。”
“那就沒有解決的方法嗎?”
“當然又,但是那要建立在改變如今大明的縱向管理制度上。”
這又是一個新名詞,鄭和有些聽不懂了。“什麼是縱向管理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上下級的管理模式,朝廷下令,然後從六部到地方,再層層傳達下去。”
鄭和疑惑地問道:“不這樣管理,還怎樣管理?”
朱瞻基笑了笑,不再跟他解釋,而是又回到原來的問題說道:“因為條件的不成熟,所以大明的管理基本上還是要依靠各地的自我管理。但是,大明必須要在外交,貿易,還有文化方面佔據主導作用。這也是我在南洋開始推行漢化政策的主要原因,首先,我們要讓所有人都開始說大明話,寫大明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聽懂我們的命令。”
鄭和的思路終於正常了,嘆道:“臣明白了,欲速則不達。大明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一套舉世皆行的制度。”
“滇國公所言正是!”朱瞻基哈哈笑了起來,他的心情的確開心。
原本他以為鄭和這人不堪重用,但是現在發覺,其實他比自己還要激進。
雖然兩個人的想法不同,朱瞻基味道是讓漢人成為世界的主宰者,鄭和卻是想讓強盛的大明來控制世界,繼而減少戰爭。
但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那就是都要讓大明成為最強的國家,要讓全世界各國都以大明為尊。
因為有了同樣的目的,所以鄭和這個人還是可以用的。
鄭和的態度,也徹底讓拜裡米蘇拉沒有了依靠。只能強忍著按照朱瞻基的吩咐,開始在麻喇迦境內推廣漢語,並將大明官話作為官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