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老奴認為,離開了大明,再開始教士兵識字更好。若是沒有離開大明就開始教,被陛下知道,容易節外生枝。”
朱瞻基的手裡拿著三本薄薄的冊子,一本是識字用的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是這個時代最基礎的識字書。
在沒有拼音的時代,識字只能依靠老祖宗留下來的方法來解決。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也瞭解了悠久歷史文化的精粹。
朱瞻基也曾想過弄出漢語拼音來,但是從字根,韻母,聲母,朱瞻基自己都不瞭解,如何能成系統地整理出來教育方法?所以他只是想了想,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一本是數學,從一加一到基本的加減乘除,然後到兩元一次方程式。阿拉伯字母已經應用到了這本書裡面,包括英文字母和拉丁字母。
這個時代並不像後人以為的那麼封閉,在沿海地帶,從宋朝開始就已經開始應用阿拉伯數字和拉丁字母了,只是沒有推廣開而已。
戰士們利用六分儀測試方位,進行地圖測繪,都需要基本的數學知識。光是依靠一千多幼軍士兵,這項任務想要完成,需要太長的時間了。
還有一本是自然地理,裡面的內容主要是對整個世界的描繪,在書裡面,明確提出了人們是生活在一個球上,而且海洋的面積比陸地大的多。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風雲雷電的形成,還有山河地貌的分佈等等,算是科學概括整個世界的自然基礎知識。
這三本書的內容並不算離經叛道,但是教那些小兵們學識字,這件事太離經叛道了。
不管是文臣武將,還是朱棣,其實都不會太支援。因為整個社會的基本構架就是士農工商兵,階級分明,朱瞻基此舉是打破這個階級,對既得利益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如今的基本論調。但是朱瞻基決定一意孤行,在艦隊裡面推廣識字。
因為識字,學習,是未來推廣精兵強將的重要途徑。
大明想要佔領大半個世界,需要多少人?按照如今的戰鬥水平,一千萬人都不夠。
但是整個大明才五千萬人,所以這是基本不可能的。
現在的大明才不到三百萬士兵,國家財政都有些吃力了。
放下了手中的書,朱瞻基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那就等離開泉州的時候,開始在軍中推廣識字教育。鄭總監,這件事要列入士兵考核,每個戰士每天最少要學會三五個字,完不成任務,以訓練懲罰。這件事你要列一份詳細的方略出來,爭取等到我們返航的時候,所有的戰士都能自己給家中寫信。”
鄭和跟航海總兵朱真,陸戰隊總兵薛祿說道:“海上生活寂寞,前幾次出海,每次都有士兵因為單調的生活發瘋。即使我在軍中大力推展麻將,也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讓戰士們學識字是個好主意,他們每天有事情做,就不會胡思亂想。”
朱真也出過兩次海,知道這些事,但是薛祿有些著急了,有些苦逼地望向了朱瞻基。“殿下,老臣不用再學這些了吧?”
薛祿此人年輕的時候也是大字不是一個,但是他的官越當越大,不識字是不行了。
在這個時代當將軍,哪怕是不識字,也必須要有各種行軍作戰的經驗,會識別風向,懂得基本常識,還要會行軍佈陣。
薛祿原名薛六,後來學會了識字,才改名薛祿。年輕的時候為了當將軍,不學習不行,但是現在都活了大半輩子了,再讓他來學字母,學數學,他就覺得辛苦了。
朱瞻基說道:“陽武侯,李廣難封,主要因為什麼?數次打仗,他都迷路,連行軍都跑錯了方向,你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將軍嗎?今後的大明軍隊將會開發南洲,東洲,特別是東洲,比大明還要大兩倍以上,你如何保證行軍路線是正確的?”
薛祿很想說下屬會就好了,但是面對朱瞻基他又說不出來。
他已經識字了,也會看地圖,現在只需要學習字母和數學,雖然學的慢,但是他也不認為任務艱鉅。
見薛祿預設了下來,朱瞻基說道:“現在討論下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士兵中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漫長的海上生涯,士兵們除了學習,操練,閒暇時候打牌外,還應該推廣一系列的競技活動,增加生活中的樂趣。”
對此鄭和,王景弘,朱真他們一致贊成。以為他們見多了士兵發瘋的例子,每次出海都有數十人人因為承受不了在海上的單調生活,直接跳海自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