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正常地舉行了下來,朱瞻基這兩天也是哪裡都沒有去,耐著性子參加了這次的表彰大會。
造星計劃是他一直以來都非常想要實施的,在他的計劃裡,這些原本的普通士兵和軍人,經過一番包裝,要迸發出不下於中舉,甚至是當狀元的榮耀。
當然這很難,因為整個社會對文人的推崇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如今整個社會的基礎構架就是士農工商,士人位於金字塔尖。
但是,能夠讀書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人都還是隻會識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想要改變這種局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全民普及教育,讓人人都變成士人。
但是以目前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結構來看,非常困難,他覺得,如果自己能夠用五十年代時間,把教育程度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那就足夠了。
如今的人更少,整個大明也就五千萬人左右,但是正是因為人少,所以每個地區的經濟水平不能支撐下一代的全面的教育普及,連老師都湊不夠。
想要發展教育,一是要增加人口,其次就是發展經濟。
如果只是依靠大明的自身發展,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大明才需要去海外掠奪更多的資源,來彌補自己的經濟。
當南洋的糧食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到大明,當境外的資源可以給大明源源不斷地提供生產資料,那個時候,哪怕是強制,也要開始在孩子們中間普及義務教育。
這三天對朱瞻基來說略感無聊,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是一場心靈的淨化。
這些出身底層的百姓,因為貧窮才選擇當兵,甚至不懼成為軍戶。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無數悲慘的經歷。
而這些經歷,用他們笨拙的語言說出來,又會讓他們之間相當有共鳴。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上面一個人在講,下面和二三樓哭成一片的場景。
所以當這場英雄事蹟大會,或者說訴苦大會結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還覺得意猶未盡。
以後的鍵盤俠們衣食無憂地躲在電腦後面抨擊時政,訴說不公的時候,根本不能理解這個時代的人的要求有多麼低。
有人一輩子的追求,可能就是讓家人都有一套冬衣穿,有一床被子蓋。
而這些在後世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場夢。
因為這個時代是僵化的,你是地主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衣食無憂,你是窮人家的孩子,那就要被剝削。
土地裡掙的一點收入,還不夠交稅,交租,能吃飽肚子都是奢望。每年還有最低一個月的時間,自帶乾糧去做免費的勞役。
你想去打工,對不起,沒有路引,你連門都出不了。而不管是工場還是酒樓招收學徒,最少要受七八年的免費苦工,才能有正常收入。
這些社會的不公,只能是最底層的人受著,只要能吃飽飯,就沒有人造反。
朱瞻基在當上皇帝,掌握大權之前,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態,即使真的掌握了大權,也很難改變,因為這些都需要人來辦這些事,而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是不願意改變的。
朱瞻基只有一個腦袋,一雙手,不可能一下子直接把桌子掀翻,來造自己的反。
而且,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這個狀態是習以為常的,他們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即使他想改變,別人恐怕也會認為他瘋了。
所以他現在只能給這些人一個向上的通道,讓所有人知道,不僅僅是隻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只要從軍,英勇殺敵,同樣也能改變命運。
所以,他要把這一百二十人當做種子,在軍中,在全社會宣傳開來。
讓所有人知道,哪怕是一個小兵,只要有功,同樣能成為上層階級。
而這些受到影響的人,以後都會成為朱瞻基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他現在不缺上層的支持者,缺的是下層的支持者,所以這次的戰鬥英雄評選,最高官職的人,也不過是個守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