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她在一起,朱瞻基也覺得格外輕鬆。
第二日,朱瞻基在羽林衛的護衛下,從溫泉返回了京城。
不過,他也沒有直接啟動銀行的籌備事宜,而是先來到了夾江工業區視察。
因為動力源的限制,如今的工業區並不是一大片,而是沿著江邊的一條線,每一家工場都有多座水車架在江邊。
如今已經有人提議,在江心島與河岸之間的夾江上,用水泥墩和木板搭建起一座超級大的木製平臺,這樣就能建設更多家工場。
但是朱瞻基否決了這項建議,若是發生火災,那一下子就全部玩完了。
因為朱瞻基否決了這項提議,所有人就只能把主意打在了技術革新上面。
如今水車的連動裝置越來越複雜,一架水車帶動幾臺車床,甚至多架車床已經成為了常事。
這又反過來要求軸承越做越大,水車越做越大。
在鑄壓場跟工部定做了一架直徑超過二十米,寬度超過三米的鐵質結構,木製附件的超大型水車之後。
內庫紡織廠那邊,就把自己的水車全部拆掉,換成了這種超級水車。
而這種水車的動力,一架就能帶動一個編組的幾十架紡織車的轉動,讓大明出現了第一批的流水線女工。
原本是六部之尾的工部,因為水泥的出現,現在在修建全國第一個混凝土公路網。因為水車的出現,控制了天下的工匠,成了比戶部還要肥的衙門。
現在的戶部兩位尚書,宋禮和吳中,走到哪裡都被人巴結。
那些地方官原本對工部不理不睬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為了早日修上混凝土路,不要說尚書了,就是工部出去勘測的主事,都被他們送上厚禮。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幾百年前的人,照樣懂得這個道理。
短短一年的時間,大明就興建了將近一百座水泥廠。要不是朝廷嚴控工廠數量,恐怕每個縣都想修建一座屬於自己的水泥廠。
漫山遍野的石頭,燒製了就能變成銀子,而且還不愁銷路。如今的大明對水泥的需求數量巨大,朝廷又有銀子,競爭可謂激烈的很。
對於這些改變,朱瞻基是樂見其成的。工商興國,可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
而水泥廠,雖然對工業的發展不像水車的影響這麼大,卻能改善整個基礎環境,成為撬動工業發展的一個巨大基礎。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朝廷支出的經費少的可憐。支出最大的,就是人工的費用,還有地方政府截留的商稅。
除了水泥廠,現在大明建設最多的就是板車廠。
板車的製作實際上非常簡單,一個剛出師的木匠就能做。唯一帶點技術性的就是木製車輪的製作和軸承的製作。
這一點被工部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只有讓工部參股,才給各個廠家提供現成的軸承。
板車的需求量大增,是跟水泥的生產是離不開的,也跟混凝土道路的出現離不開。
原本的板車,因為載貨量少,道路不平整,加上缺少牲畜,所以需求量並不大。
在許多鄉村裡,一輛獨輪車就能滿足農戶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