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沿著西邊的天空緩緩降下,遼闊的天地之間牛群在緩慢地移動。十七歲的馮大寶躺在高高的乾草垛上,仰望著天空,心裡滿是惆悵。
他今年已經十七歲了,可除了因為賣牛去過一次德州城,一直都生活在這遼闊的草原上。
如果不是因為大明強制性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必須接受三年義務教育,學習大明字和算賬,他被父親馮來旺送到小鎮上的公學讀了三年書,到現在恐怕都還是個睜眼瞎。
也正是因為讀了幾年書,他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的大,在遙遠的中洲,有所有華人的根。
他喜歡看報,喜歡看書,但是在這裡,只有數不清的牛和羊,還有那些吃飽喝足就滿足無比的人們。
日升而起,日落而睡,每天談論的都是誰家的牛又染上瘟疫了,誰家的羊又賣了一個好價錢。
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是他所願意的,他想去德州城,在那裡哪怕到碼頭上當個苦力,哪怕到工廠裡面幹活,也比在農場裡面見到更多的人。
但是馮來旺卻不願他這個長子不照看家裡的牧場,而跑出去打工。一聽說他想出去,就要拿皮鞭伺候他。
“大少爺,大少爺,該回去了……”
小牛倌馮初六騎著一匹馬跑到了乾草垛下,動作熟練地跳下了馬,三下兩下就爬到了草垛上。
馮初六是個土著特哈諾人,雖然也接受了三年義務教育,但是隻會寫自己的名字。
他跟馮大寶不一樣,他不喜歡讀書,他總認為坐在教室裡學那些大明字是浪費時間。
不僅是他,許多特哈諾人都是這個樣子,他們對每天的生活似乎很容易滿足,每天有吃有喝,偶爾還能喝幾杯酒,就開心無比了。
大明人從四十年前開始佔領這片土地,大明人帶來了官府,帶來了稅賦,但是,也帶來了教育,帶來了文明。
土著人不介意自己被分配成為德王的附庸,也不介意改變習俗,成為大明人家裡的幫傭。
現在的他們不用每天出去打獵,出去採集,只要幹活,主家不僅提供糧食,布料,食鹽,還要給他們發工錢。
他們的生活變得富裕了,聚集地也逐漸消逝,跟大明人住在了一起。
因為只要肯跟大明人住在一起,他們的老人也能賺一份工錢,而且生病還有醫生治療。
馮大寶在書上知道,這是民族的融合,或者說同化。大明人給他們帶來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他們願意認大明人為主人。
當然,書上不會記載,那些不聽話的土著,大部分都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馮初六一家都是馮大寶家的幫傭,他們祖孫幾代從馮大寶父親剛來東洲的時候,就被分配到了馮家。
官府要求不能虐待欺負土著人,要是被土著人舉報一次,就會被加稅一個點,超過三次,取消僱傭機會。
當然,如果土著人不願意老老實實幹活,也可以舉報給官府,官府會將他們遣返回聚居地,讓他們繼續過以前的日子。
馮來旺原本就是一個普通百姓,來到東洲就當了地主,對這些土著人比對牲畜還要精心伺候。
馮初六的爺爺,父親,一直到他,現在全家都在給馮家幹活。
馮來旺能吃苦,二十年下來,就掙下了不少的家產,不僅現在這個三千畝的牧場屬於他們家了,還養了三戶土著家庭。
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現在,馮來旺已經變成一個真正的地主老爺,給這三戶土著都改姓馮了。
不過他讀書少,起名字都是隨心所欲,馮初六就是因為是初六生的,所以就叫了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