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 (1 / 5)

在如今如此落後的經濟環境下,經濟危機從來不是朱瞻基考慮的問題,因為他一開始認為如今的經濟環境不可能造成經濟危機。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今的社會還在實行金銀實物貨幣政策。

而且,大明還有內務府控制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源,屬於計劃經濟時代,怎麼可能有經濟危機呢?

但是,朱瞻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內務府控制的資源太多了,如果內務府的屁股歪了,引發的危機一點也不小於真正的經濟危機。

是的,如今的經濟危機或者不是真正的經濟危機,沒有通貨膨脹,沒有通貨緊縮,沒有金融信用危機。

但是如今的內務府控制了整個天下的重要資源調配,當內務府屁股歪了,也就失去平衡了。

這種失衡是生產力的浪費,是生產資源的浪費,是整個大明經濟的頓挫。

如今大明為了西征,將半個國家的資源向戰爭傾斜,造成了虛假的經濟繁榮。

戰爭不停止,這個危機就顯現不出來,但是如果一旦停止,就會發現,因為生產力和生產資源的浪費,國家的經濟失衡了。

從小處來說,比如曾經的大鍊鋼鐵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從大處來說,這就有點像曾經歷史上的蘇聯。

而且,內務府的權力是朱瞻基賦予的,道路也是朱瞻基指定的,所以這件事怪不了別人,只有朱瞻基的責任。

現在,因為大量的軍火生產,鋼鐵,橡膠,糧食的大量需求,讓許多人都搭上了這趟快車。

如果既得利益者太多,到時候朱瞻基就是想要停下這場戰爭,也會因為大勢所趨,只能將戰爭繼續下去。

但是,這種既得利益是以犧牲大明的穩定為代價,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對朱瞻基來說,大明發展慢一點無所謂,反正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能給大明造成威脅。

對一個龐大帝國的統治者來說,任何事情都沒有大明的安定繁榮更加重要。

西征是為了消除大明的未來威脅,可是如果為了未來,讓現在的根基不穩,就更得不償失。

這樣的情況下,西征要不要繼續下去,需要朱瞻基左右掂量。

正統四十二年的春節,就在朱瞻基猶豫中到來。

臘月二十八,通政司傳來的歐洲資訊,讓朱瞻基下定了決心。

四十一年的西征,在九月就已經打通了大明與波羅的海之間的聯絡。

如今這個時代還沒有聖彼得堡,莫斯科也沒有佔據諾夫哥羅德,還沒有統一羅斯各國。

大明在後世聖彼得堡的位置,彼得格勒島,瓦西里島上,修建了一座海軍要塞,一座貿易市場。

這座貿易市場主要作用是與漢薩同盟的東部各國,包括瑞典在內的北歐國家進行貿易。

在烏拉爾山以西的大片區域,這裡有豐富的皮毛,棉花和各種礦產。透過伏爾加河,涅瓦河,沃爾霍夫河等河流,可以打通兩地之間的貿易通道。

在大明佔領下莫斯科之後,北歐各國就已經怕了。他們透過漢薩同盟與蒙特的貿易關係,向大明發出了求和條約。

在條約中,他們承諾將以大明為宗主國,允許大明在漢薩同盟範圍內自由貿易,每年向大明朝貢一定數量的財貨,獲得大明的保護。

一開始,還只有漢薩同盟的東部各國參與進來,因為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的陷落,讓大明已經實際控制了這裡。

但是當大明兵逼基輔公國,聯軍在大明面前依舊只能被動防守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的國家加入了這個範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