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 (1 / 5)

自永樂初年,大明逐漸穩定,大明的糧食價格就一路下滑。

稻米從靖難之時的一石四錢銀子,到後來跌到了一石兩錢七八分。小麥略貴,也不過三錢銀子略高。

到了永樂十三年,朱瞻基提議從南洋大量運糧之後,大明的稻米價格就被穩定在了兩錢五分銀子。

稻米的價格下滑,同樣影響了麥子,因為百姓只要能活命,是不會特別在意口感的。小麥的價格太高,百姓自然會換成吃大米。

如今的小麥價格基本不會超過三錢銀子,這也讓百姓種地的積極性很是下滑。

如今大明一畝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在兩三石,就是種兩季,基本上一畝地的收成也就一兩銀子左右。

一家種十幾畝地,總產出也只有十幾兩銀子。

這對老百姓的影響不大,因為老百姓交稅也都是交實物。種的糧食,交的自然是糧食。

至於活錢,全是靠副業。養雞,養豬,織布,種水果到市場上賣了換一些油鹽,收成好的時候,還能給孩子們買一些糖吃。

但是這樣地的價格,對大家族,對大地主,對糧商來說,就不是好事了。

大明的糧食價格穩定,他們的利潤就小的可憐。

地主們不可能靠自己來種地,都是佃農,就是再苛刻的地主,也要給佃農吃飽,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利潤小的可憐。

就連自耕農們都不願意種地,想到城裡隨便做工,也比在地裡刨食強。

要不是沒有門路,換不了戶籍,大明目前恐怕無數農民想要拋荒。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自然有不少人對朝廷大量從南洋運糧不滿意。

特別是北方,因為地多人少,一個人能種的地又有限,一年只能收一季糧食,收成更低。

許多大地主,都已經瀕臨破產的境地,這個時候,他們就要玩一些小動作了。

朱瞻基設想過許多人,卻從來沒有想到,出頭的竟然是自己的親叔叔。

他自己的土地是沒有多少的,即便這幾年在彰德府大量侵佔民田,他也算不上是個大地主。

而且,他是不用交稅的,然後透過貿易賺到的錢絕對比種地的收入要高的多,根本沒有道理來出這個頭。

但是偏偏是他!

這是慾壑難填嗎?還是被其他人利用!

在馬琪的坦白下,一個以他為代表的利益團體付出了水面。其中包括了寧波的兩個大糧商,山東的兩家大糧商,河北一家,河南一家。

朱瞻基讓人把這些人全部記了下來,他不能直接出手對付趙王,但是收拾他們,卻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問題是,如果連主犯都逍遙法外,處理起其他人,必然會面臨眾人的不滿。

朱瞻基會在乎嗎?當然不會,所以在聽了馬琪的坦白後,他就想明白了其中的環節。

“既然你的糧食全部都處理給了這六大糧商,可否有交接的證據?”

馬琪點頭道:“雖然沒有直接的合約,但是奴婢與他們之間的糧食交接,都有交接手續。”

孫林點了點頭,表示已經查貨了這些賬本,朱瞻基拿定了主意說道:“這件事讓孤很是為難,不懲治你,整個案子就無法下手,所以最近一些時日,還要委屈你了。”

馬琪連忙說道:“奴婢不委屈,無論殿下如何懲治,奴婢都心甘情願地受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