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淵的推卻當然不是真的推卻,而是君臣奏對的前奏。
對於黃淵這樣一個年紀不到三十,卻已經位高權重的“年輕人”來說。貿然被提到一個高位,位居要職,不能表現的太過於急切,顯得沒品。
他要先推卻,然後朱棣這個皇帝要示以重視,然後才能“勉強”地接受皇上的恩寵。
雖然朱瞻基對這一套不以為然,但是世情如此,他也不會在這不起眼的地方跟“潮流”作對。
兩人你來我往一番,朱棣表現出了自己的重視,黃淵表現出了自己的謙遜,朱棣這才滿意地將話題交給了早就等的不耐煩的楊榮。
楊榮開口道:“黃尚書在南征期間,以廣州灣為大營,為整個南征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如今西征,又以黃尚書為後軍主帥,調集各方兵力,糧草。
黃指揮使家學淵源,不知君以為,如今陛下欲親征,這大軍集結,糧草運送,何為輕?何為重?何為急,何為緩?”
受過朱瞻基特訓過的黃淵,已經有了後世軍需管理的經驗,遠勝這個時代一切粗放管理的管理經驗,他行禮道:“小臣以為,這軍中後勤,分為戰略後勤、戰役後勤、戰術後勤。戰略後勤為重,且為緩;戰役後勤為輕,且為急;戰術後勤既重且急。”
楊榮有些意外地看了看黃淵,又看了一眼朱瞻基,看到朱棣大有興趣,他不敢再掉以輕心,又問:“何為戰略後勤、戰役後勤、戰術後勤?”
朱棣一聽這樣的話,就知道黃淵此人是朱瞻基培養出來的新式大將,也只有他,才會整日將戰略,戰術掛在嘴上,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將一切弄的清清楚楚,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楊榮處理輜重供應,更偏向於老式管理方式,包括目前擔任糧草總兵官的黃淵,也都是如此。
楊榮並非完全沒有受過新式思維的衝擊,接受了朱瞻基薰陶的朱棣,經常與楊榮進行沙盤推演。
在這個過程中,他將戰術,戰略的不同目的與不同戰爭方式,一股腦地都傳給了楊榮。
“所謂戰略後勤,是以目前兵部為首的官員們,在日常的,長期的,司馬、職方、駕部、庫部各項準備工作上的安排。這種戰略是以發展我大明的各支軍隊的長期戰鬥力為目標,是一項長期,穩定的職司。
故此,此乃重中之重,卻不能心急,應當緩行,一切以符合我大明長期利益為目標。
戰役後勤,則是以一場戰役的籌備為主要目標。
此乃戰事,刻不容緩,在財會核算、軍需管理、軍營構建、軍械運輸、糧草運輸等各方面,一切以配合戰場取得勝利為重。
至於戰術後勤,這是為一場戰事所做的準備,此需配合戰場,配合將士,讓每個人都能達到戰鬥力的最大發揮。
軍隊後勤有如大樹,戰略後勤如同樹幹,是不動的;戰役後勤有如樹枝,是半動的;戰術後勤有如樹葉,是全動的。
所有的後勤都是為了前線服務,一切都應隨著戰局的變化隨機應變。”
楊榮是知道黃淵主持了太孫出海的所有後勤,十萬人的吃喝拉撒睡,還有隨著艦隊分開,聚合帶來的變化,要不時調整各項補給,十分考究一個人的能力。
聽到黃淵這樣細緻的回答,他也知道光是在理論上,是為難不住他的。他向朱棣長揖道:“陛下,臣想與黃指揮使在沙盤上以敵我兩方,進行一番推演,只有實戰,才能確定黃指揮使是否能取代臣,隨駕左右。”
朱棣點了點頭,哈哈笑道:“准奏。朕可為你找了一個好對手啊!”
朱棣允諾,自有內侍帶著楊榮和黃淵去了偏殿。
在謹身殿的偏殿中,朱棣設定了許多大型沙盤。在大明的測繪技術,直接跨越了時代的侷限之後,各種沙盤都建造的非常精巧,嚴格按照比例尺建設起來的沙盤,與後世幾乎沒有多大區別,只是缺少衛星遙感,缺少對完整氣候特徵的點綴。
他們去對戰,朱棣和朱瞻基卻沒有一同前往。朱棣今日肯接見黃淵,自然是相信了朱瞻基的推薦。
他很明白朱瞻基的心意,在大軍出征上,黃淵能取代楊榮的作用,但是在朝廷大事上,黃淵卻缺少楊榮的經驗和資歷。
所以,用黃淵取代楊榮,不會有損大明西征軍的戰力,而楊榮留在應天府,能幫助朱瞻基更多。
即便是黃淵的能力略有不足,只要他能表現的不失水準,朱棣都會選擇用他,把楊榮留下來幫助朱瞻基監國。
而早朝既散,等待奏事的大臣們都在謹身殿外守候,他不可能因為去觀看一場不太重要的沙盤對抗,荒廢了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