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解雲的彙報,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說道:“著令讓他們回返應天府述職,朕親自調解。”
一件件事務,在眾人的合力斟酌下處理完畢,到了午飯的時候,這一天的事務就處理完畢。
下午的時間,屬於朱瞻基的自由時間,不是大事,大臣們一般都不會來騷擾朱瞻基。
朱瞻基跟朱佑樘玩了一會兒,等他午睡了,又跟幾個妃子在一起說說話,看看書,時間就消磨了過去。
到了傍晚的時候,火車就進入了應天府。沒有人來歡迎,只有看到掛著皇家標誌的火車進了應天府,那些老百姓才知道,他們的皇帝陛下回來了。
如今的應天府人口已經超過了四百萬,城市規模擴大了兩倍有餘。
原本的夾江工業區是大明最大是工業區,但是現在,更像是一個研究基地,而不是工業基地了。
大部分工廠已經搬遷到了上游的武昌府,如今留下來的工廠,除了少數供應應天府的物資工廠,主要就是研究基地。
工廠搬遷,是朱瞻基在十年前開始實施的,目的就是為了調節大明經濟的失衡。
因為重視海貿,大明的經濟失衡在這些年越發嚴重。
大明的沿海地帶,如今發展的都非常興旺。但是內地和北方,雖然也在向前發展,卻發展緩慢。
如今的東部,南部地區的經濟,佔據了整個大明經濟水平的七成以上。
也就是說,從中原開始向西,佔據了大明本土八成以上土地,四成的人口的區域,經濟收入只佔了三成。
東南地區的經濟興盛,已經開始影響朝局了。朱瞻基開始考慮過遷都,但是因為還要控制東洲和南洲,他又一直下不定決心。
南洲和東洲的外領土對大明本土的經濟促進是十分巨大的,糧食,橡膠,石油,礦產,羊毛等等,都是如今大明工業騰飛的原料。
而遷都,涉及的問題非常大。
而且,朱瞻基也沒有考慮好,到底將首都遷移到哪裡才合適。
如今的大明不僅僅是個大陸國家,更是一個海洋國家。首都絕對不能考慮長安,北平這樣的城市,必須要有便利的航運。
從這個角度考慮,長江上游的武昌府非常合適,那裡是腹心區域,輻射性更好。
但是,如今的長江可不是後世經過多年治理的長江,雲夢湖還在不停地向南移動,每年水災不斷。
雖然現在每年耗費巨資在治理河道上面,但是也只是修修補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而且更重要的是,武昌府那裡沒有龍脈,幾乎所有的大臣都不會支援遷都武昌府。
所以,朱瞻基目前只是準備將武昌府建成大明最大的工業中心,依託那裡便利的交通條件,將工業產品暢銷全國。
這些年,黃河上面已經修建了四座橋,但是長江上面,只修建了武昌長江大橋。
後世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了以後,萬噸巨輪就不能再進長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栓塞,這個經驗教訓朱瞻基記的很清楚。
在還沒有實力修建跨度更高的橋的時候,在長江上修橋,是不利於後代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