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探訪東洲的艦隊返回大明,首先得到的訊息就是皇帝陛下欲禪位給太孫的訊息。
在泉州的時候,艦隊就已經感受到了如今的大明,陷入了一種凝固一般的氣氛中。
從東洲回來的艦隊雖然自認功勳卓著,但是這個時候,也不敢張揚,從泉州開始,艦隊主帥候顯與副帥易信就給整個艦隊下令,保持低調。
原本,他們準備將所有艦隊直接帶回應天府再解散,但是經過商議,除了第一艦隊,其他各支艦隊的軍士,只帶代表返回應天府。
在這樣敏感的時期,如果他們張揚地大張旗鼓地返回應天府,很有可能會成為打破僵局的靶子。
這個時候,還是低調一點好啊。
要不是身負聖命,易信這個時候甚至想要直接返回膠州灣,遠離這個漩渦中心。
雖然朱棣這個大帝嘴上說要禪位,但是哪個敢迎合?對這個帝王的殺戮之心,沒有任何人敢忘懷。
假如他只是試探,這個時候卻湊上去,誅九族都有很大可能。
船到寧波,第二艦隊的大部分將士就與大軍分道揚鑣,返回山東沿海。
到了蘇州劉家港,大部分貨船也暫時在這裡停留,只有第一艦隊四千人,其他代表六千人,攜帶各族將近一萬人返回。
這兩萬人的陣勢,已經是精簡的不能再少了。
相比大明將士的戰戰兢兢,來自東洲的一萬各族代表,還有那些將士帶回來的女人們,卻充滿激動地觀察著這個繁華的國度。
東南一帶,本來就是大明富足之地。特別是近些年的南洋貿易,東瀛貿易大發展,東南沿海各處無不繁花似錦。
來自東洲的土著們看到那些一眼望不到邊的城市,看到那些阡陌縱橫的村落,還有那長江邊密密麻麻的水車,無不視為神蹟。
在劉家港短暫停留的時候,候顯和易信終於從各個渠道瞭解到了應天府最近的局勢。
雖然皇上說要禪位,但是現在滿朝大臣和太孫殿下卻極力阻止。
如今皇上已經兩次自發禪位詔書,但是都被蹇義以及內閣封駁。
太孫也兩次跪拜在謹身殿外,懇請皇上親政,但是卻都被皇上拒絕。
這些日子,除了太子下葬,朱棣出了一次謹身殿。其他時間,他不是在後宮看戲,就是在謹身殿召見一眾老臣。
皇上不肯親政,太孫不肯處政,如今朝堂事務已經堆積了大半個月沒有處理。
不過,軍隊局勢非常穩定,因為皇上不肯親政,整個朝堂反而非常平穩。
候顯很清楚,如果皇上親政,那才是真正的麻煩。
國不可無主,卻更不能有兩主啊!
候顯心又憂慮,但是易信卻放下心來。
他怕的就是皇上親政,剝奪了太孫的職權,那他們這些太孫黨就難以自處。
如今皇上不肯親政,也就代表不會有權力之爭。
即使現在皇上與太孫都不肯處政,但是現在大部分事務百官都能自處,也不會有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