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顯在後世名不見經傳,但是在這個時代,他卻是龐大的內侍群體中,最為英明能幹的優秀人才。
永樂元年,因他藏人的身份,他被朱棣任命為欽差大臣,率領青海藏人,出使前藏,向吐蕃各部宣傳大明政策。
永樂四年,他再次出使前藏,並且說服哈立麻等一批宗教首領,把他們順利地請到南京,接受了新王朝的官職、封號。
也因此,他被朱棣封為太監。
此後,他不僅參與了鄭和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西洋,還數次單獨出使印度各國,將印度二十餘國都變成大明的屬國。
除此之外,他三次深入藏區,還曾抵達了喜馬拉雅山中的瑪拉王朝(尼泊爾),尋找佛教的發源地。
這是一個在歷史上功績僅次於鄭和,卻比鄭和更加辛苦的使者,在如今這個時代,他的名氣甚至要比鄭和當初的副手王景弘更大。
他沒有太多的軍事才華,但是他的外交才華不容小覷。就連自命為大明外交第一人的陳誠,提到候顯的時候也佩服不已。
在陳誠看來,鄭和得利於皇上的重視,軍事才華出眾,但是外交手段略遜。
而候顯才是與他一樣,依靠口才和眼光,為大明開疆拓土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
這樣的一個人,在面對南美各部落的時候,自然長袖善舞,短短一年時間,就將南美西北各部,全部收攏於大明的麾下,接受大明的統治。
當然,能夠讓各部落心悅誠服,候顯並不是全部靠武力,更多的還是靠他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導。
印加文明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封閉文明,他們雖然有語言,但是卻沒有文字,只靠結繩記事。
而大明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文明,精美的布料,還有優美的文字。
這一切,都讓印加人……不,現在還沒有印加文明,他們都自稱為克丘亞人。
大明的先進文明讓他們為之痴迷,同樣的膚色和外形,讓他們主動歸附於大明,接受大明的統治。
這一點,比西拔牙人用武力征服更加有效。
靠武力,只能讓他們被動接受。現在,他們主動學習大明的文字,語言,心甘情願地為大明人效力。
比如他們從去年開始,就主動接受了黃帝歷,在今年的會盟中,就出現了他們採用漢字記事一幕。
大明人不僅僅只是叫他們語言和文字,還教會了他們製作車輪,大車,這讓所有的印第安人活動範圍大大增加。
除了車輪,大明人還帶來了各種工具的製造,甚至包括鍊鐵的技術。
而在農業方面,大明人也教會了他們種植小麥和稻米,豐富了印第安人的食物。
這一切,都讓他們這些跟大明人幾乎並無兩樣的印第安人人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期。
永樂二十年一開始,所有的部落都開始行動了起來,向海邊的明軍大本營望西城行進。
每個部落都派出了族長或者長老,還有君王,希望能跟大明的海軍一起,前往大明見識天朝上國的氣象。
這去大明可不是誰都能去的,為了爭奪候顯給出的三千個名額,各大部落和國家爭的不可開交,會盟了三次,才把份額分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