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放!”
“預備……放!”
隨著一聲聲的號令,士兵們舉起手中的火槍,直瞄前方,每一次小旗壓下,火槍齊射,陣地上面升起一陣白色的煙霧。
連續兩槍之後,這一列計程車兵退往後方第六排,緊跟著而上計程車兵們跟隨者盾甲手向前走五步,直接越過冒煙的陣地,繼續射擊。
由於都是雙管火槍,三段擊變成了六段擊,而且火力更強,更加集中。
迎面衝來的敵人士兵雖然只是隔著短短的百餘米距離,這段距離卻猶如天塹,成為了最後一支帖木兒騎兵的噩夢。
他們本來就是犧牲品,為的就是留在後方牽制大明士兵,讓撤退的百姓能保留更多的元氣。
可是當撒馬爾罕的城牆被毀,這留守的三萬騎兵就成了甕中之鱉,他們連衝出包圍圈的機會都沒有。
當槍聲停止,戰場上的濃霧很快隨著大風颳散。戰場上面只剩下了一聲聲慘叫,還有存活馬匹的悲吟。
比這三萬騎兵更叫心驚的是西域各部的代表們,他們原本以為大明會將他們作為炮灰,與帖木兒人拼命。
但是這一次,他們只是跟隨大明計程車兵收拾戰場,根本不曾到戰場的第一線。
大明的火器讓他們都明白了過來,今後的戰爭將不會再說他們熟悉的了,騎兵的優勢,甚至比不上沒有馬的步兵。
你再勇猛,不畏死,但是你根本沒有靠近對方的機會就被打死,越是勇猛,越是死的更快。
以後將會是火槍的天下,沒有火槍,任何部落都不可能擋住大明的進攻。
可是他們能造出火槍嗎?
最少現在看來,是不能的。
一場涉及幾十萬人的戰爭,大明計程車兵即便擁有火槍,也損失了數千人。
這些死去計程車兵們死亡,也流落出去了一些火槍。幾乎每個部落,或者每個國家,都私藏的有大明的火槍。
他們許多人都親眼見識過大明的火槍,別的不說,光是那沒有拼接痕跡的槍管,就沒有人能夠造的出。
他們根本不能想象這樣的槍管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他們最多能讓工匠打造出拼接的槍管,可是那種槍管根本不能持久,自爆的機率比打傷敵人的機率更大。
這個時候,每一個部落都在考慮,在沒有能造出合格的槍管之前,就只能乖乖地聽從大明的話。
不聽話的帖木兒國,縱使沃土萬里,騎乘百萬,如今也只能落得國主身死,只餘一王子倉皇西逃的命運。
沙哈魯,兀魯伯兩父子,那可都是一代豪傑,在西域之地無人不服,可是如今呢?
撒馬爾罕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關於它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善於經商的粟特人把撒馬爾罕建造成一座美輪美奐的都城。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攻佔該城,這裡也成為了西方在東方最遠的邊城。
後來由於絲綢之路的興起,這個城市並沒有衰落,反而逐漸繁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