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二六章 想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二六章 想法 (2 / 5)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解禎期的文章的確無可挑剔,才氣過人,但是他性格優柔,當是做學問的大家。”

眾人聽出來了朱瞻基的意思,又看了看考卷說道:“既然殿下更重視幹才,劉矩此人文章當選第一。”

朱瞻基笑了笑問道:“為何不能是于謙?”

胡儼勸道:“殿下,一甲二甲考卷都會刊印全國,于謙此人擅於分析,精於處事,但是這文章嘛……若是將他列為狀元,恐怕天下士子不服。”

朱瞻基的擔心也是這一點,要不是于謙的策論能抓住要點,分析問題到位,解決問題思路清晰,光憑他的文采來說,能賜同進士出身就已經不錯了。

也是因為朱瞻基重施政,輕文采,他才能被選到前十來。

朱瞻基猶豫了一下說道:“孤本就有意引導天下注重時政,輕辭藻,將於謙列為狀元,也能引導風氣。”

身為吏部尚書,蹇義對朱瞻基的選擇從內心裡是支援的。許多進士,除了死讀書,讀死書,不懂農務,不擅經濟,更不要說如何當官了。

他們即使被選為庶吉士,往往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上任就職。

如果引導天下士子重視農務,經濟,以後的就職培訓,也能省不少功夫。

但是,科考作為全國關注的大事,若是將不能服眾的文章選為第一,實在是有失公允。

所以他還是說道:“殿下,老臣以為,選誰為狀元無關緊要,維持朝廷的公正立場,才最重要。”

顧佐也長揖說道:“殿下,臣也看了三人文章,單從文章上來看,解禎期大家風範,劉矩古樸遒勁,而於謙文章略顯乾澀。縱然于謙此人潛力更大,也需多加培養。”

其他人一一發表意見,都不贊成將於謙列為狀元。

朱瞻基也不是不能接受大臣意見的人,貿然將於謙提拔太高,只會讓他以後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他沉吟了一下,說道:“那就將解禎期列為狀元,劉矩列為榜眼,于謙列為探花。其他人等,按照你們的意見,依次排名。”

眾臣紛紛躬身:“殿下英明。”

既然不能將於謙列為狀元,那麼榜眼還是探花,都無所謂了。

因為按例,狀元是授從六品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都是授正七品翰林編修,沒有區別。

不過像于謙這樣的人,朱瞻基只准備讓他在翰林院過渡一段時間,就把他打發出去,好好歷練一番。

讓他留在翰林院修史書,做學問,實在有些浪費了。

見朱瞻基並沒有固執己見,諸位大臣鬆了一口氣。同時,他們心中也記下了于謙這個名字。

光憑文章就能在朱瞻基的心中佔據如此重的份量,只要展現了他在處政方面的能力,註定以後會受到重用。

但是所有人不知道的是,朱瞻基憑藉的不是文章,而是他對“歷史”的瞭解。

至於會不會弄錯了人,朱瞻基並沒有擔心,因為于謙這個名字或許會弄錯,但是叫于謙,字廷益,又是錢塘人的,就絕對不會弄錯。

當初錢塘來京趕考的六人,只有于謙和王乾進入了正榜,參加了複試和殿試。

康順他們四人,也只有趙舒成被選為貢士,成為候選官員,康順他們三人,就只能等下科再考了。

按照這個比例來說,錢塘縣這一次六人參加會試,過了三人,這個比例已經不低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