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新年,應天府進入了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時候。
大街之上,採辦年貨的百姓接踵比肩,玩把戲,耍雜技,還有各種小戲坊,都在市場上支起了舞臺。
度過了平靜的一年,老百姓們也不會吝嗇幾個銅子,湊著熱鬧樂呵樂呵。
朱瞻基從西洋回來,帶回來了大量的黃金白銀。今年的朝廷財政寬裕,舉國西征,要以穩定為主,所以各級官府的盤剝也少了許多,大部分百姓都能輕鬆地過個好年。
而在皇宮之中,雖然要過年了,朝會的事務少了許多,但是朱瞻基最近更加忙碌了起來。
因為臨近過年,各種各樣的應酬,祭祀,都需要他出面打理。
每一天,他都在會見禮部,光祿寺,太常寺,鴻臚寺的官員,將過年的膳食,禮儀活動安排下來。
許多禮儀他是不太懂的,一切都聽官員的安排。
過去這些事務都是朱棣出面,他也就在必要的時候出頭露面一下就好了。
今年輪到他自己出面,才發覺這些事務比那些政事更讓人費心費力,還沒有捷徑可走。
二十八這天,宮中設宴款待在京五品以上文臣,二十九,款待在京的武將,勳貴。
大年三十這一天,他更是一直在連軸轉。白天上午去天地壇祭天地,下午社稷壇祭社稷。
這些禮儀必須要嚴格按照程式來,不能有一絲懈怠,更不能偷奸耍滑。
到了傍晚,在武英殿大擺宴席,所有在京的宗室一起團年。
朱棣不在,各大藩王被嚴格限制,禁止離開封地,甚至連出府都不容易,地方官員們像防賊一樣防備著他們。
這主要原因就是不想給朱瞻基增添一幫不好管的長輩……
朱瞻基雖然監國,還不是真正的皇帝。這些個爺爺輩的,叔叔輩的來了京城,鬧出什麼事來,朱瞻基到底是管還是不管呢?
管,一個晚輩管嚴了,對自己名聲不好,管的鬆了,有損朱瞻基的聲譽。
所以朱棣乾脆讓他們都不許來京城。
在京城這邊,基本上都是曾經跟朱瞻基一起出海的各大王府的繼承人們。他們大多是朱瞻基的平輩,就是有幾個叔叔輩的,也都是一些低調之人。
僅僅是為了以後能在海外分一個好地方,這個時候也沒有人敢觸朱瞻基的黴頭。
“二十四那天,我就已經安排了各路人馬,將《國家與民族》的那些節選內容,刻印成報,佔據了背面整整一頁。正面也按照瞻基你的意思,頭版頭條是大明歡慶春節,大明今年新施行的一些政策法規。”
朱瞻基點了點頭,跟朱有燉說道:“如今報紙印製成本高昂,雖然留了四個底角來給內監的蒸汽機,輕便馬車做廣告,但是想要保本依舊很難。不過,在以後的運輸成本統計出來以後,就要統計一下報紙應該推廣幾個版面才最划算。”
朱有燉驚訝地問道:“如今報紙最貴的成本就是紙張,印的越多,豈不是虧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