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的顧佐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讚揚朱瞻基的《少年中國說》上面來,他不遺餘力地鼓吹朱瞻基的這篇文章寫的大氣磅礴,立意深刻,將會成為指導大明發展的明燈。
對於官員改革,他只是寥寥幾句,認為官員專業化的培訓和選拔,能極大的加快官員的工作效率,刑部將會全力支援殿下的改革之想。
還有工部,他們一直是朱瞻基最親信的部門,因為朱瞻基的扶持,他們的名分雖然依舊在六部之末,但是他們的規模已經是六部之首。
如今的朝廷,除了軍隊和內監,工部已經是第三大部門。
他們對官員專業化是最支援的,因為一個不懂技術的官員如果到了工部,恐怕沒有一點貢獻,只會拖累本職工作。
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等部門的主官,也都在邸報上面進行了發言,雖然對教育改革有些疑慮,但是他們都是大力支援官員專業化的。
像吳中這個建築專家被任命為刑部尚書,十個月的時間,連一個死刑都沒有判。說好聽點是心善,說難聽點是糊塗。
把一個外行人放在一個不合適的位置,對朝廷的影響,比一個貪官還要嚴重。
任何人都能看出官員專業化的好處,但是以前為什麼沒有人做?一個是成本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百官學的都只有儒學。
學的都是一樣的知識,然後當官就是根據以前的經驗來照章辦事,所以根本不在乎這個官員懂不懂。
因為真正的事情都不是官員在做,而是小吏在做。
大明的官員沒有專業化,但是小吏都是父子相傳,專業的不能再專業了。
朱瞻基想要官員專業化,就必須進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是百年大計,即便從現在開始,二十年內能普及,推廣開這項政策,難度也很大。
所以這一批官員都看的很清楚,這件事對他們的影響不會很大,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他們恐怕都已經告老還鄉了。
這也是沒有官員直接反對的主要原因,要是直接觸及他們的權益和利益,哪怕朱瞻基是監國太孫,也會又無數的官員來反對這項政策。
就在朱瞻基的《少年中國說》在大明掀起一陣沸騰的時候,全國數十萬學子都被這篇文章激發的豪情百丈。
然後,整個大明很快就被各地的揭榜給吸引了注意力。
從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因為國泰民安,學子的數量增加了十倍有餘。
洪武元年,全國參加會試的學子只有兩千人,這些人幾乎每個人都被授官。
到了永樂二年,參加會試的學子就超過了一萬人,而且因為靖難之役的耽擱,那一年的會試人數達到了一萬四千九百三十八人,差六十二人就達到了一萬五千人。
隨後每年的會試人選屢屢上升,應天府的大明貢院,一共修建了兩萬個號房,供全國的學子考試。
而且,大明的科考並不僅僅是一科,仔細分來,總計有五十一場分類考試。
只不過,除了科考,其他學科的考試,考上的大部分只能為吏,不能為官。
像太醫院的醫生,戶部的會計,刑部的捕頭,兵部的武狀元,工部的工匠,他們都是透過這種考試晉升為吏的。
也就是說,大明其實不缺少專業人才,只是將儒家的地位抬的太高,壓制了其他學科的為官之路。
明朝第一次會試,錄取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但是到了永樂年間,錄取率就直接跌到了百分之十左右。如今每一屆的會試,總人數大約一萬六七,選出的三甲進士人數都在一千三百人左右。
而且,這還是經過了縣試,府試,鄉試之後淘汰出來的學子。
按照鄉試的錄取率大約在百分之五左右,可以算的出來,大明的秀才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舉人的總人數也超過了兩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