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印刷術流行開來以後,報紙的印刷就沒有技術問題。
報紙之所以在古代沒有流傳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朝廷對輿論的控制,一個是成本問題。
封建社會,普通百姓對國家大事是沒有發言權的,實際上,普通百姓也根本不會去關心所謂的國家大事。
真正想要發聲的,都是讀書人,都是官員們。而朝廷缺乏對這方面的管理能力,所以乾脆執行的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策略。
皇帝不允許,而儒家思想的愚民政策,更是不會允許普通百姓開啟民智。
他們苦讀經書,為的就是以後當官,然後成為人上人。他們的所作所為,能讓百姓隨便知道,並且說三道四嗎?
實際上,明朝的邸報已經發展的非常普及,只不過,這種邸報只能在官員之間傳遞,最多一些秀才和舉人,能在縣衙看到朝廷的邸報。
皇帝和官員都不支援,就別想普通人能隨便了解國家大事。
後世的東林黨弄出了一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對聯。
這個對聯在後世具有不忘國家安危的褒義,但是實際上,這幅對聯原本是失意的東林黨們對朝廷的控訴和不滿才出現的。
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憂國憂民,只是為了爭權奪利。
另一個原因很現實,那就是成本。
在這個重農抑商的年代,報紙是沒有廣告的。報紙的成本高昂,賣貴了卻沒有人買,如何持續的下去?
要知道,如今的物資緊張,造紙大部分是手工作坊,紙張成本高的驚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今的一個饅頭一個銅子,一個肉包子兩個銅子,但是印刷一本五萬字的書,成本就一兩百文,售價還要增加五成以上,因為運輸成本也很高。
後世一張4開的報紙,紙張成本幾分錢,但是在這個時代,紙張成本佔據了報紙成本的八成以上,夠不少人下一頓館子了。
更別說還有印刷和油墨,包括運輸等人力成本。
不要說印製多張報紙了,一次只發行一張4開的報紙,不算運輸,紙張和印刷,人工成本都超過了二十文。
一張報紙的成本,夠老百姓吃三天飯了,誰買得起?
何況,大部分老百姓還不識字。
所以在瞭解這些以後,朱瞻基也就熄了辦報紙的想法。
但是在朱棣出征了之後,朱瞻基逐漸控制了全域性,現在他就需要一個喉舌為自己發聲。
邸報雖然有用,但是僅僅邸報是不夠的,他需要更廣泛的影響力。
比如說山東糧食貪腐,官員陽奉陰違地針對移民政策,就是朝廷和老百姓之間脫節的關係。
像後世一樣,朝廷有什麼動靜,老百姓就能知道,那麼還有那個官員敢陽奉陰違?
如今的朝廷勢力雖然被朱瞻基控制,但是這種控制還很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