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身為楊士奇的唯一兒子,如今楊士奇雖然失勢,只能在溫泉別院陪太子養老,但是他在文臣之中的聲名還是很高的。
楊道有這個便利條件,更是娶了解家的女兒為妻,如今太孫絲毫不在乎他父親站錯隊,對他格外讚揚。
再加上他在羽林衛學與一大幫勳貴子弟為同窗,交遊廣闊。
這楊道不管在文臣,勳貴,還是太孫眼裡,都有潛力,以後發展無限。
要是將他收攏帳下,也能結一分善緣。
可惜啊,他明日就要出海,這一去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來,想拉關係也晚了。
面對士兵,將領們,朱瞻基總有更大的包容心。因為如今這個時代,士兵們比文臣們的待遇差的太多了。
在朱瞻基整頓海軍之前,海軍與陸軍一樣,士兵們不僅要訓練,要種地,還要承擔許多勞役工作。
明朝為什麼後來會出現逃兵籍的情況,就是因為士兵名義上的待遇比文臣高,其實差的非常遠。
以大明的普通士兵為例,一個月俸祿大約是二兩銀子。
可是這二兩銀子只是名義上的,因為大部分俸祿都被籍田給衝抵了。
士兵們種田雖然不需要繳稅,但是也不會領取這部分的俸祿,而且這部分稅收抵扣的比他們能領到的錢要少的多。
種地抵了一大半俸祿,朝廷每次徵用勞役,他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
而他們的收入,除了種地以外,就只有春秋置裝費,出征補助等,不打仗的時候,他們可能連油鹽都買不起。
許多士兵當兵好幾年,都不一定能攢到二兩銀子。
第一艦隊身為朱瞻基的親軍,待遇自然是最好的,但是每個月能領到的現銀,也不會超過一兩銀子。
文官的收入雖然低,但是沒有軍籍的限制,他們能收附田,光是這些免稅的田地收入,就要遠超士兵了。
何況,他們還有各種其他收入,實際生活滋潤的多了,還不用吃苦受累,去冒險。
以第二艦隊提督總兵易信為例,在東征東瀛之前,他可是大明在遼東地區最出色的海軍將領之一。
但是遼東苦寒,出產不多,他縱使有五百畝免稅田,實際收成也不多。
要不是能喝點兵血,他連親兵都養不起幾個。
所以在得到佐度島的金礦收成的分成之後,他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中連島的建設,中聯伯府的建設上。
這完全是窮人乍富,找不到南北了。
要是文官,朱瞻基肯定毫不留情地將他削爵調職,但是因為知道他過去苦,朱瞻基就心軟了,再給他一次機會。
這樣有點錯誤的將領,因為想要將功贖罪,會比一般的將領更加賣力。
水寨會議大殿內,朱瞻基坐在上首,在他的下首,坐了近一百個千總以上級別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