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街就是後世的馬尼拉,後世的巴石河,在這個時代被泉州人許柴佬稱作南晉江。
南晉江河口南邊,就是朝廷在這裡設立的海軍第四艦隊北明街水寨大營。
這個水寨有一衛人馬,士兵五千六百人,加上其家屬,親眷,人口達到了近兩萬。
水寨有一級戰艦三艘,二級戰艦二十七艘,另有數艘貨船與百餘艘傳令船,三級戰艦。
他們不參與呂宋府的管理,只管清肅呂宋北到大明福建,南到蘇祿國,馬魯古國海域的海路安全。
在水寨裡面,不只有海軍衙門,還有內監的轉運司,海關,朝廷的都轉運使司,提舉司等衙門。
如今的皇室別院就建在水寨的東側,這裡的百姓也都被轉移到南晉江的北側,在南晉江的北側,形成了一個超過十萬人的大縣城。
如今的北明街被稱作街,其實已經名不副實了,在大明的官方檔案上,已經被稱作呂宋承宣布政使司北明府。
江北,北明府的府城並沒有城牆,所有的百姓都散居在朝廷修建的三縱三橫水泥路邊。
這是因為呂宋島上,再也沒有能夠威脅北明府的勢力,幾乎所有的土著,都已經歸附了大明。
但是,朝廷依舊在這裡設定了一個防禦衛所,負責島上的安全防禦,這個衛所隸屬於前軍都督府。
除了糧食,大明如今能夠從島上獲得每年不低於十萬兩黃金的收入,這些相當於百萬兩白銀。
兩個軍衛的一萬多人,每年需要開支二十餘萬兩的俸祿,再加上其他開支,每年的支出不超過五十萬兩。
即便加上官衙各級官員的俸祿,整個呂宋路每年的開支也不超過百萬兩。
因為有土地和糧食抵了一部分俸祿,實際上,如今大明每年從呂宋獲取了大批糧食之餘,每年還能從呂宋獲得超過五十萬兩的淨收益。
這已經超過了大明境內西北大部分州府了,在大明,也僅有幾個富裕的州府,納稅糧比呂宋更高。
大明以稅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二十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
即便按照一個承宣布政使司來算,呂宋如今也能在大明的勢力範圍內稱得上一個富足之地。
吏部數次想要正式提升呂宋的級別,往這裡派駐布政使,並且有意將呂宋劃分成不同的州府,但是都被朱棣壓了下來。
成為了正式的布政使司,不僅要派駐布政使,還要派駐巡撫和其他知府。
那個時候,許柴佬就不是最大的官員了。
雖然朱棣對商人和小販出身的許柴佬並不熟悉,但是知道南洋的問題不能急。想要一口把偌大的南洋嚥下去,不小心就會被噎住。
他一心想要西征,也是藉著這個機會,到南洋親眼親眼看一看呂宋,看一看舊港,看一看自己孫子建立的星城。
朱瞻基既然讓許柴佬掌管整個呂宋,現在自己不瞭解那裡的情況,不瞭解許柴佬的為人,就貿然壓制,恐怕會出問題。
如果許柴佬可堪大用,哪怕他只是粗通文墨,不是科班出身也能讓他來做這個布政使。
如果不堪大用,大不了到時候明升暗降,將他調到應天府來為官,也算獎勵他為大明立下大功。
許柴佬當然也聽到了一些風聲,他很清楚,自己原本只是一個逃荒的小販,如今能成為大明四品知府,已經是天幸。
對朝廷要委派其他官員來,他並沒有太多抗拒之心,只是擔心來人不能與土著和平相處,壞了呂宋的安寧。
反倒是朝廷一直只颳風不下雨,一直沒有派人來,他還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