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國,石見港。
自從太孫殿下東征東瀛,將整個皇室一股腦搬遷到了應天府,大明與東瀛之間的勘合貿易,就變成了長期貿易。
大批的大明商人進入了東瀛的各大港口,將無數大明的商品運了進來。
如今的東瀛是沒有什麼工業的,只有一些手工業,但是跟大明比起來,也相差甚遠。
所以各大港口發展迅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貿易中心。
幕府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沒有太多的辦法,大明的商人他們根本不敢管,只能看著大明的便宜商品佔據了東瀛市場。
絕大多數的東瀛人為之歡欣鼓舞,因為他們也能有便宜的衣服穿,有了飯碗,有些肯幹的自耕民甚至還能買得起鐵鍋。
但是,對普通的老百姓好,並不代表東瀛的幕府和各大大名喜歡,因為以前的他們可以對普通百姓生死予奪,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不聽話了。
這些人受到了大明商人的影響,瞭解到了外部的資訊,一個個人心不定,千方百計想要前往富足的大明。
更可惡的是那些大明商人,他們藉助東瀛對他們沒有管理權,而且還有巨型商船,運送了大批的東瀛青年男女到了大明。
幕府現在唯一能自己掌握的,就是大明許可的稅權。
透過收稅,他們迅速收斂了鉅額的財富,但是這些財富,又透過貿易流向了大明。
幕府的日子還算好過,大明協助他們建立起來稅收系統,整個東瀛有了上萬稅吏,這些稅吏每年可以給幕府收來比以前多得多的金銀。
但是對大名們來說,如今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人心散了,就不好管了,用殘酷的方法鎮壓,百姓只會逃向其他大名那裡,甚至跑到大明去。
但是用懷柔的方法來對百姓,他們現在根本沒有這個條件。沒有從百姓這裡掠奪的資源,他們根本無法維持越來越緊張的社會局勢。
在後世,民間鼓吹最多的就是東瀛的工匠精神,認為是東瀛精益求精的精神,才塑造了東瀛品質。
許多工匠世家,幾代,幾十代都做一種事情,所以才能創造出其他人比不上的品質。
但是實際上,這不是一種主動行為,而是被動行為。
因為東瀛的社會結構是僵化的,皇室永遠是皇室,貴族永遠是貴族,大名永遠是大名,百姓永遠是百姓。
如果你是做豆腐的,你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做豆腐的,絕不會讓你去讀書來改變命運。
你家是做雨傘的,那麼你的家族就世世代代,老老實實地來做雨傘吧!
因為被迫,東瀛才有許多家族幾百年來都只是做那一種事,造就了他們精湛的品質。
可是大明如今將王室整個遷移到了大明,又湧進來了大批的大明商人,所以讓如今的東瀛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讓整個東瀛的貴族和統治階級都有些手足無措。
出雲國,因為中央山系的隔斷,這裡一直都不屬於東瀛的中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