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在應天府,在江南各大富足地區,都有太監們的身影,他們收購國內物資,售於國外商人,還有自己的船隊,自己的車隊,甚至自己的工廠。
像皇宮西側的內庫諸監,佔地將近百萬平米的區域,就有超過二十家工廠,超過三萬名宮女和太監,一輩子都要在那裡面工作到死。
他們每天工作大半天,沒有自由,沒有節假日,只有微薄的薪水。除了面對自由上的壓迫,他們還要面臨殘酷的精神壓榨,甚至內體上的凌辱,沒有一點人權。
不過他們也給大明皇室帶來了豐厚的收益,朱棣能夠五次北伐,收復雲南和交趾,主要就是依靠他們賺取的利潤。
這項利潤,是任何親王都不敢覬覦的。但是朱瞻基透過海貿拓展的商路,卻給其他皇室成員指出了另外一條路。
依靠自己的皇室身份,拿到進出口的批文,甚至根本不需要他們來做生意,只要肯賣出批文,就有無數的商戶願意花錢買。
雖然朱高燧的態度和藹不是因為認命,只是想要從如今內監的鍋裡分一杯羹,但是朱瞻基也是樂見其成。
身為一個太孫,一個未來的皇帝,他從來沒有想過把所有的生意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大明想要發展,僅僅只肥一家是發展不起來的。
只有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從那有限的土地上轉移開來,整個社會的商業氛圍才能更好。
他可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認為天下的財富是有限的,你多一點,其他人就少一點。
全民商業氛圍的提升,才能促進大明國力的增長。
而且,當一個坐地收錢的裁決者,遠遠要比風裡來雨裡去的商家賺的更多。
別的不說,等開放海禁,光是關稅,每年都不知道要收多少錢,何況還有商稅。
所以,如果能把朱高燧的興趣從奪嫡轉移到做生意,賺錢方面來,朱瞻基其實是高興的。
當然,他也不會一開始就表現的比朱高燧還積極,甚至還要故意為難一番,最起碼也要讓朱高燧承他的情。
雖然他還沒有考慮好以後該如何應付這些皇家的蛀蟲,但是絕對不會像原本的歷史一樣,讓大明朝承擔幾十萬朱家人的衣食住行。
他們這些人雖然比不上後來的幾百萬旗人腐敗,但是清朝的時候已經有了紅薯,玉米,土豆,基本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
而明朝呢,恰逢小冰河時期,無數農民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還要養活幾十萬錦衣玉食的朱家人,這個負擔比清朝的時候更重。
能夠讓他們自己想到賺錢,那是最好的。
雖然朱元璋不允許這些藩王做生意,當官,但是在朱瞻基看來,那都是該推翻的錯誤政策。
宋代的王安石雖然手段有些激進和錯誤,但是這個人的見識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先進的。
他在宋代就已經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