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哈哈笑道:“現在還不用你上戰場,且看著吧!”
這個時候,一隊生力軍又從遠處衝了過來,想要跟左翼的瓦剌人匯合。
朱棣一揮手,鼓點一變,在他的身邊豎起了一個三千營的大旗。
早就蓄勢待發的三千營也驅馬衝出了佇列,直接迎向了敵軍。
三千營的前身就是收攏的蒙元人,因為最開始有三千草原勇士,所以被命名為三千營。
雖然現在三千營已經擴大到了近萬人的規模,但是名字一直沒有改變。
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擔任指揮使的滿都是個雄壯的蒙元大漢,平時看起來憨厚,打仗起來卻奮不顧身,號稱拼命三郎。
此人原是蒙元奴隸,對蒙元人,他恨之入骨,在他手下,幾乎不會有俘虜。
這個時候的戰場距離朱棣和朱瞻基只有不到一千米,即使不用望遠鏡,也能清楚地看清。
三千營和瓦剌人的戰鬥力並無差距,他們都是同一個民族,也都是百戰老兵,他們的交戰,也顯得格外慘烈。
隨著三千營的出戰,朱棣的身邊豎起一個個大旗,步兵方陣也開始向前進攻。
與騎兵的散亂不同,步兵方陣一直保持著整齊的步伐,特別是前排的長槍陣,即使在進攻的過程中,也沒有散開。
這種紀律性讓朱瞻基對明初計程車兵戰鬥力判斷也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這種氣勢,幾乎是完全顛覆了他對古代士兵素質的看法。
他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角鬥士》,大明計程車兵或許在體格上比不上那些西方人,但是這種紀律性,比電影上的羅馬軍團也絲毫不弱。
看到大明的前陣步兵出動,又有一隊瓦剌騎兵衝了過來。按照進攻的規模來看,瓦剌人已經出動了將近一半,但是大明軍隊出動的還不到十分之一。
不過,這支軍隊的加入不是為了進攻,而只是為了給大明的騎兵施加壓力,然後讓陷入戰場的瓦剌騎兵退出戰場。
朱棣看到這一幕,忍不住笑道:“瓦剌人要退兵了。”
朱瞻基問道:“皇爺爺,為何不讓弓箭兵出動,反而要以騎兵出動,跟對方硬碰?”
“我們有弓,對方也有。快馬奔騰,近距離快射也不過兩輪,作用有限。陣地戰非接觸戰,雙方鬥勇,等瓦剌人進入射程,弓箭手作用有限。何況對方只有三萬餘人,我軍卻有十萬騎兵,若不能正面把瓦剌人打服,他們怎麼會認輸?”
“那為何不追擊?”
“現在我軍還未進食,即使追擊也不能持久,更怕他們逃逸不回,所以暫時給馬哈木留一點希望,一會兒再好好收拾他們。”
看到朱瞻基仍然有些不解,朱棣又加了一句:“放心,馬哈木為了向其他部族證明他的能力,不會就此罷休的。”
朱瞻基發現,自己以現代思維來考慮問題的時候,往往就會跟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一些很簡單的認識,自己自認為優越於現在,可是最後卻發現,根本不適合現在。
而這些古代人的一些思維,更是讓他覺得難以理解。
還好他是太孫,他是皇帝最喜歡的孫子,除了少數幾個人,他完全不必去遷就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