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十七國的使者進京,在京城又掀起了一股採購風潮,來自馬魯古的香料,因此價格上漲了一成。
這還多虧了是鄭和的船隊剛回來,要不然,依照須臾各國的購買力,香料的價格還要上漲更多。
這主要因為帖木兒等國在西方搶劫了太多的金銀,而這些金銀在本國內也沒有消費市場,所以除了修建寺廟,他們只能來大明購物。
而香料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簡直是無價的寶貝。他們喜歡烤肉吃,而烤肉的時候放一點香料,就能讓烤肉的味道更香。
應天府的七月雖然熱,但是城裡面的幾家烤肉館,每天都被這些西域人給承包了。
內監當然是因此開心不已,雖然現在一些勳貴也跟隨船隊帶回了一些香料,但是內監的貿易才是大頭。
從永樂十三年的夏天開始,香料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了大明與西域各國貿易的第四大貿易品。
第一大當然是絲綢和布料,不管是西域的窮人還是富人,也都是要穿衣服的。
而第二大就是茶葉,茶葉是西域人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他們的藥,無一日能缺。
第三大貿易品原本是鐵器,現在變成了瓷器。蒙古人將鐵器打造技術傳播到了西域,現在大多數西域國家已經能自己打造鐵器,所以瓷器現在變成了主要貿易品。
不過從陸路前往西域,運輸不便,所以西域人購買的瓷器,大部分是精品瓷器,而不是日用品。
這一項反倒是帖木兒國的使者沒有太大興趣,因為鄭和在船隊已經抵達了忽魯謨斯,並且給他們帶去了成船的瓷器。
只有那些如吐魯番這樣的國家,才會從陸路運輸瓷器。
香料是朱瞻基要求鄭和船隊這次必須交易的貨物之一,原本鄭和與內監還有些想不通。因為香料在馬魯古國那邊簡直到處都是,價值也不高。
大明人雖然喜歡香料的濃郁香味,但是這些佐料大明幾乎都有替代品,不管是花椒,八角,桂香大明自身都有,而丁香,肉豆蔻的口感,大明人也不是太習慣。
這些香料抵達大明以後,朱瞻基就讓內庫封存了起來,準備等下一次出使西洋的時候,把這些帶過去。
這個時代,在歐洲的香料價格幾乎是與黃金同重。歐洲人瘋了一樣在尋找各種香料,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他們瘋狂地尋找香料的來源。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歐洲人瘋狂尋找新大陸的動力,主要就是為了香料。
而且,朱瞻基也首次干涉了內庫的貿易,直接將不值錢的香料,價格標注了百倍。
在馬魯古,一口鐵鍋就能換一石香料。因為公斤還沒有普及開,大明主要還是以石來作為度量衡。
也就是說,一口鐵鍋可以換一百二十斤幹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