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德一家在正月抵達京師,旋即在下馬橋農莊北側,也就是在鐘山山腳下,選出了一處適合建窯的地方。
但是禮部官員認為窯洞距離皇室陵寢太近,有損風水,所以不允許在山腳下動土。
朱瞻基也覺得自己疏忽了這一點,不管怎麼說,他首先要做的維護皇室的威嚴,所以讓馬致德重新選址。
馬致德在內侍的帶領下,又重新看了幾個地方,最後在方山腳下重新挑選了一處適合建窯的地方。
這裡位於秦淮河的上游,雖然距離京城有點遠,但是卻交通便利,划船就能直達皇宮。
朱瞻基在二月的時候,也親自來看了一眼。發覺這裡實在比鐘山更為合適,因為這裡還有一片不大的石英礦。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石頭成分複雜,不僅有大片的石灰岩,更有矽酸鈣成分的泥灰岩。
燒製水泥,特別是最初級的矽酸鹽水泥,這種石頭的需求很大。而且這裡遠離京城,也不至於在附近造成太大的汙染。
在建窯之初,朱瞻基就給了馬迪一個任務,要求他用這種泥灰岩燒製成粉,然後與石灰岩燒製成粉,組成一種新的凝結粉末。
馬迪現在對朱瞻基崇拜之極,雖然朱瞻基並沒有教他太多的學問,但是朱瞻基縱使能提出一些讓他從來沒有想過,卻引人深思的問題。
比如他們生活在一個球上,但是頭朝下的時候,人們為什麼不會掉下去?為什麼會有潮漲潮落?天為什麼會下雨,颳風,打雷?
馬迪自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是太孫提出來的這些問題,他卻一個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也勾起了他內心的強烈疑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搞清楚這些事,他的人生意義彷彿都是為了這些。
而在幼軍這個封閉又寬鬆的環境裡,他一邊接受著嚴格的教育,一邊又能為所欲為地跟著伯父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
在這個環境裡,他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生活的無比充實。
他對朱瞻基的命令執行不誤,而馬致德就更沒有半點質疑了。
如果一開始他還有些擔心,但是現在太孫殿下已經明言要娶了自己的女兒,他就寧願為太孫拋頭顱灑熱血。
不提成為貴戚之後的名望了,有了這個身份,他們馬家最少要興旺三代以上。
這個時候,不管朱瞻基要他做什麼,他都會用心來做。
二月底,在工匠們夜以繼日的開工下,八座窯洞一併排地興建於方山北麓。
這八座窯洞形狀功能各有不同,只有兩座是為了燒製琉璃的,其他的窯洞,將會分別燒製青磚,煉焦,燒瓷,還有一座是按照朱瞻基的指示建造成的豎窯。
這種豎窯跟鍊鐵的窯差不多,有一條專門的通風管道,可以向裡面透過水排鼓風。
據說這是太孫在古書看到的燒製釩土的窯,用耐火土建好窯洞之後,能將火溫升高到可以鍊鐵的程度。
用這種高溫,任何石頭都能燒成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