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二日,宗室諸王離京,朱瞻基才得到朱棣的允許,與朱高熾一起,代表皇室送行諸王。
朱高煦在京城又賴了一個月,現在也被朱棣強逼離京,並且派出了以王彥為首的內監,親自護送朱高煦離京。
其中一隊太監還要護送漢王一直抵達青州,才能回返。那些內監無不視這趟出差為苦差,連續幾天,宮裡面的氣氛都很低落。
正月二十六日,是漢王離京的日子。朱高熾腳疾復發,不能成行,只有朱瞻基代替爺爺和父親送他離京。
朱瞻基也不確定,自己的老爹到底是不願意送這個弟弟,還是真的腳疾復發。
二十六日巳時,也就是上午九點,朱瞻基準時出現在了漢王府。
來的太早,恐怕會被漢王諷刺迫不及待希望他離京,來的太晚,又會讓朱棣認為他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漢王行李早幾日就已經陸續裝船,所以倒也沒有人荒馬亂的情景出現。
朱瞻基到來的時候,發現趙王儀仗也停在漢王府前。
他們一個在山東,一個在河北,同時離京,會有很長一段路同行,所以趙王也早就約了漢王一起離京。
被內侍引入了承運殿側殿,只見漢王和趙王在堂前就座,其餘人等環侍四周,今日大堂並未燒炭,所以有些清冷。
看到朱瞻基進來,趙王朱高燧笑著站了起來,有些巴結地說道:“看時間也知道你該來了。王叔此行千里,在寧波的生意,還望瞻基多多照應。”
“此事侄兒當會用心,待皇祖父重新確定宗室法規,王叔也就不必像如今這樣掩人耳目了。”
朱元璋當政時期法律嚴明,宗室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
除此之外,就連諸大臣和勳貴,也都不能經商做工,將所有人的階層分的清清楚楚。
但是當官的收入太低,一個縣令的俸祿,還沒有蘇州一個熟練的絲工薪水高。所以朱元璋時期,哪怕法律再嚴苛,也有無數的官員前赴後繼地腐敗。
特別是京官,他們不腐敗不行啊,因為人情往來,不腐敗,連生活都過不下去。
到了建文時期,官員的收入就提高了一些,特別是放寬了許多政策,許多寄戶由此誕生。
朱棣登基以後,將這項政策又改了回來,嚴謹官員經商。他甚至為此大幅提高了官員俸祿,但是仍然遭到了許多反對和指責。
當第一次鄭和下西洋回來之後,朱棣也在朝堂的壓力下,和外貿的高額利益下,放開了對商戶的管制,從此允許沿海商戶隨船隊經商。
不過,內監也因此開始收取高昂的“保護費”。
當然,保護費只是一種說法,真正的名稱是關稅,凡是追隨鄭和船隊經商的商戶,以船運物資的價值來評估,一艘船收取的關稅相當於總價值的一半。
這個關稅看似很高,但是對商人們來說,卻仍然非常划算。因為大明的商品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緊俏商品,幾倍的溢價是正常收益。
而他們的貨船在返回大明的時候,又會帶回許多大明沒有的商品,比如南洋的紅木,香料,還有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