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程朱理學相反的是被譽為後五百年唯一聖人的王陽明。
對王陽明,朱瞻基是很崇拜的,因為他就是一個明朝的孔子。
但是不得不說,王陽明的學說,其實是海市蜃樓。
王陽明的心學凝成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他認為格物便是立明本心,為善去惡,知行合一。
他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所以說他是聖人。
但是,又有誰還能做到跟他一樣呢?
一個也沒有!
因為他的學說,他的思想,要求太高了。除了他這個聖人,其他人都做不到。
所以他的心學並不符合現實,他死之後也就直接沒落了。
以人的思想作為根基,是沒有現實基礎的,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永遠在變化。
“但是……”
眾人聽了朱瞻基還在點頭,一聽但是立刻又覺得大事不妙,太孫要放炮了。
果然,朱瞻基又說道:“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仍然將格物的方向主要放在了人心上,學術上,而不是更重要的物上面。對學術的研究,真的就比研究水利更高尚嗎?不,我不這麼認為。明其學術之理,造福不過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治理水利之功,卻能造福千萬人。”
這話如果是在其他場合說,朱瞻基肯定會受到無數指責。
但是現在,他面對的是工部官員,所以大部分人只會感到感動。
那位一直在水利事業上貢獻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宋禮,聽到朱瞻基的如此評價,先是震動,再是感動。
雖然已經五十四歲了,但是他依舊激動地老淚縱橫,雙手長揖,躬身喊道:“臣得太孫如此之評,雖愧不敢當,但死而無憾!”
在這個人心淳樸,士為知己者死的年代。他一個五十多歲的二品大臣,以長揖相拜,雖然口頭上話沒有說出來,但是態度已經表明了一切。
對此,朱瞻基是格外滿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學術不足以改變世界,他最多也就能跟他的曾祖,跟他的祖父一樣,利用武力征服這個世界。